伟大的历史转折(整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伟大的历史转折(整合)

安徽凤阳县农民喜获粮食丰收 * * * * * * *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江苏省沛县中学 安超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内容标准: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主要内容 1、指导方针 3、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肯定权力下放的原则,解决党政企 不分等问题。 (1)提高生产力,改革同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3)实行对外开放。 2、重心转移 (二).历史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这是1983年9月26日《时代》封面,标题是邓小平走出了“毛”的阴影。 自我检测: 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 民主集中制 B. 解放思想 C. 实事求是 D. 改革放开 2. 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依据是( ) A.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初步形成 B.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 C.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D.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C C 想一想: 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那么你的看法是什么?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农村实行政社合一,“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体制……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原因一:中国农业集体化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原因 原因二: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改革前 谁是第一个吃螃蟹者: 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大包干”。这一“按”竟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过程一:安徽(小岗村)、四川(广汉)秘密尝试,包产到户; 2、过程 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各大军区、省军区、野战军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中央最近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讨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并写出了讨论纪要。中央同意纪要的各项意见,现发给你们,望及时组织传达讨论,澄清思想,统一认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贯彻执行,以利于动员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做好工作,发展农业生产。 中共中央 一九八○年九月二十七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过程二: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对农村做法肯定; 在中央的肯定和推动下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也随之废除。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达93% 含义: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将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各家各户使用(“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1980年秋,沛县开始试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生产队仅有510个,占全县12.3%。1981年春,试点生产队粮食大丰收。1982年沛县全面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延续20年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随之结束。 ——《沛县沧桑五十年》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