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法(代词之指示代词)
三、指示代词 用来指示人或事物的代词。指示代词最常代替名词、形容词、副词。 (一)近指代词——意思相当于“这” 兹 早期近指代词,《尚书》《诗经》中较常见。主宾(这)定。注意充当状语时意思不是“这”,而是副词义“越发、更加”,后来写作“滋” 此 斯 是 三者用法基本相同,但不同古籍使用频率有差别,如《论语》言“斯”七十一例,而不言“此”。主宾定。 “此若”意思也是“这”,常作定语 之 作为近指代词,主要作定语 若 尔 然 除了“这”外,有“如此”的含义,可充当状谓(类似用法的还有?“云、云云) 例: 振古如兹。《诗经 周颂 载》 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易经 晋卦六二爻卦》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周南 桃夭》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 逍遥游》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 公冶长》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孟子 告子上》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诗经 小雅 鹿鸣》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 八佾》 是心足以王矣。《孟子 梁惠王上》 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史记 滑稽列传补》 (二)远指代词——意思相当于“那” 彼 夫 最常用。彼指示性强,可作主宾定;夫指示性相对弱一些,多作定语。“彼其、彼之”往往用作定语,意思是“他的、那的” 其 厥 匪 多作定语。 “匪”仅见于《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其”还有特指用法,指特定的对象,这种用法时只作定语。 例: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 魏风 伐檀》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诗经 周颂 噫嘻》 匪风发兮,匪车偈兮。《诗经 桧风 匪风》 (三)无指(无定、无定指)代词 或 所指内容为其中一部分。译为“有的、有些、有人、有时”等 莫 靡(多与“不”连用)无 毋 否定性无指代词,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 例: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文 为政》 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 宪问》 东南西北,莫可奔走。西汉 桓宽《盐铁论》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大雅 荡》 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 高祖本纪》 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史记 酷吏王温舒列传》 无可奈何 无与伦比 (四)旁指代词 他、它、佗(作此义时读tuō或tā)别的、另外的、其他的。常作定语和宾语。 例: 亲戚或余悲,佗(他)人亦已歌。陶渊明《挽歌》 (五)兼词(合音字、急语) 形式上是单音节,实则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多是合音词。如“盍(何不)”、那(音nuó奈何)、旃(音zhān,之焉)等。 焉 介词“于”与近指代词“之、是、 此”的合音,整体上相当于一个介词短语“在这”,常用于句尾,后虚化为语气词。 例: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宣公二年》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里仁》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孟子 梁惠王上》 诸 出现在句中为代词“之”与介词“于”的合音;出现在句末则是代词“之”与语气词“乎”的合音。 例: 公伐诸鄢。《左传 隐公元年》 闻斯行诸?《论语 先进》 补充: 那 音nǎ旧读nuó,后作“哪”,疑问代词,东汉时出现,作状语,多用于问原因、方法(为什么、怎么样);音nà旧读nuò?,唐以后开始作为与“这”相对的远指代词 这 “這”本是“适(适)”的俗体,意思是前往,后借用表示迎接之义(《说文》這,迎也。),唐以后才开始作为与“那”相对的近指代词使用。今简化为“这” 练习文段四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 公孙丑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