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侨文学第二次浪潮诗歌创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俄侨文学第二次浪潮诗歌创作

俄侨文学第二次浪潮诗歌创作摘要:二战引发的40~50年代的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二浪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是俄罗斯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他们大都以政治诗,通常是讽刺诗走上文学创作道路。随着创作主题由民族向哲学的转变,他们也将俄侨文学第二浪潮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 关键词:俄侨;第二次浪潮;诗歌 中图分类号:151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XX年轻人被德国法西斯掠去做苦力。战后,他们中一些人拒绝返回苏联而侨居国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52年,仅在欧洲就有45万人之多;而1941~1950年,在美国的俄侨人数更是达到54万。他们中的很多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文学事业,包括著名侨民诗人伊万 XX年代,俄罗斯侨民文学浪潮作家主要集中在德国(慕尼黑及周边地区)。慕尼黑有很多侨民组织,如劳动联盟、俄罗斯侨民中央政治协会等;有面向国内广播的电台、专门研究苏联历史和文学的研究所;还有1946年创刊的杂志《文学、艺术和社会思潮》、《界限》,以及1951~1954年在慕尼黑发行的文学评论杂志《文学现代人》(不定期文学期刊)等。1958年,俄罗斯侨民中央政治协会出版社出版了诗集《境外文学》,收入了叶拉金、克列诺夫斯基、那拉科夫、安思杰、尤拉索夫、玛尔舍、斯文等大批侨民诗人的诗作――实际上,也正是他们推动了第二次侨民文学运动的发展,并出版了15期的总集《桥》;1959年《界限》(第44期)登载了两次侨民文学浪潮诗人的诗(尤杰拉毕安娜主编);此后,又单独出版了《境外诗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960)等 在美国,也有很多俄罗斯侨民杂志和出版社。除了《新杂志》主要刊登第二次侨民文学浪潮作家的文章外,比较有影响的俄文出版社――契诃夫出版社曾在1953年出版了诗集《在西方》(伊万斯克主编),收入了安思杰、叶拉金、伊林斯基、克列诺夫斯基、玛尔舍、琴诺夫等人的诗作。1966年,诗人达奇扬娜(华盛顿)。第二次浪潮的部分诗人和艺术家继续发行由诗人瓦列季娜(1977~1982年名为《十字路口》)。辛盖维奇将第二次侨民文学浪潮优秀诗人的作品编辑成册,以《对岸》(费城)为名出版,是这一时期文学中的大事件 这些俄罗斯侨民诗人具有完全一致的批判态度,他们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俄罗斯第二次侨民文学浪潮,并推动其向前发展 首先,他们都是以政治诗,通常是讽刺诗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在他们看来,诗歌的创作首先应摆脱压抑的昔日生活,客观而又现实地描写社会现实和自己的感受 1944年从爱沙尼亚迁居德国、1949年定居美国的伊万斯克(1907~1986),通过宗教真正地理解了生活,他出版了诗集《沙皇的秋天》(巴黎,1953)、《赞美》(华盛顿,1967)、《灰姑娘》(纽约,1970)、《我是凡人》(霍利奥克,1986)、《征服墨西哥》(霍利奥克,1984),死后发表了散文《论诗体小说》(纽约,1987)和叙事长诗《游手好闲的人》(巴黎一纽约,1988)。对伊万斯克人生观、世界观有巨大影响的是列奥季耶娃,他还曾为她写了一首非常优秀的诗 《沙皇的秋天》表现了不同寻常的韵律: “去哪儿,如此蔚蓝的星际,/去天空,那片高远的天际,/去哪儿,无人知晓的边际?,地球的喧闹变得越来越静。” 在诗中,诗人发出了嘹亮的呼喊,广泛地采用了同音和谐音,而诗人自己在《论诗体小说》中也承认,在感情上他倾向于文字和音的游戏。《赞美》一诗中,诗人既赞美了天空、阿费和意大利的圣地,也展示了俄罗斯兹维宁格勒的乡土气息: “我熟知你的一切,/兹维宁格勒,兹维宁格勒!,你是人间午后的乐土,/当你也离开时,/请务必告知我!” 他珍爱一切:意大利“火车站从汽车里走下人身旁那永远的小男孩”(《王子和乞丐》);赫列斯达科夫――“浪荡公子――他不是一个玩世不恭的人,而是从彼得堡来的惹人喜爱的列利!”(《赫列斯达科夫》) “我(从来都)不怀疑美好的事物”,伊万斯克在《论诗体小说》中这样写道,“无论是在福音书里、传记里,还是日常生活中。” 在后来的创作中,伊万斯克对音的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元音》: “鸣啼,歌唱,赞颂/饮酒,干杯,愉快/田地,田野,天地/子弹,搏斗,胜利/死亡,阵亡,牺牲。” 但是逐渐地,几乎所有的第二次浪潮侨民文学作家的民族主题都转向哲学,这种感觉和普希金式的和谐竟然出奇地相似。当然,这是和诗集的名称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叶拉金的社会传记《通向那里的路》(1947,1953)变为哲学式的《在宇宙的大厅里》(1982);玛尔舍的社会学的《海豹》最终被宇宙学的《回声和镜子》(1979)和抒情哲学诗《停止歌唱的云雀》(1966)取而代之 经历了相似创作道路的还有第二次俄罗斯侨民文学浪潮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