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俄罗斯俄侨、史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联和俄罗斯俄侨、史研究

苏联和俄罗斯俄侨、史研究摘要:俄侨史研究在苏联受到诸多限制。在斯大林时期,凡与俄侨有关的题目都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直到赫鲁晓夫改革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XX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消灭历史空白点”等政策的实施,俄侨史研究中的禁区逐渐被打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出现繁荣局面 关键词:苏联;俄罗斯;俄侨历史 中图分类号:K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XX年的历史。到彼得一世时代又有宗教人士因政见不同而出走国外。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劳动移民迅速增加。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后,政治移民潮水般涌向国外,总数XX年间在国外的俄国人约有1000万。远东的俄国侨民大多数在中国,据各种估算,1922年有25万―50万人。在中国的俄侨主要分布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地带,只有约3万人居住在上海等地(1923年) 俄国侨民史很早便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但在苏联时期这项研究受到诸多限制。在斯大林时期,凡与俄侨有关的题目都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而这方面的史料,包括侨民的回忆录、档案材料,则处于档案馆的特藏中,密而不宣。直到赫鲁晓夫改革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XX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消灭历史空白点”等政策的实施,俄侨史研究中的禁区逐渐被打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出现繁荣局面 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出版的俄侨史著作的共同特点是,对俄国人移居国外的行为持指责态度,一味强调俄国侨民的消极方面。在这些著作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是“反革命的”、“白色的”侨民。对侨民所做的一切,主要给予指责性的评价,这必然影响到对俄侨的客观评价。这样的著作有:K.B.古谢夫的《社会革命党:从小资产阶级革命性到反革命》(莫斯科,1975)、Γ.3.约费的《俄国反革命保皇党的覆灭》(莫斯科,1977)、B.B.科明的《国外俄国小资产阶级反革命的政治和思想的崩溃》(加里宁格勒,1977)、Γ.Ф.巴里赫诺夫斯基的《白色侨民思想政治的崩溃和国内反革命的覆灭(1921―1924)》(列宁格勒,1978)等 л.К.什卡连科夫的多次再版的专著《白色侨民的垂死挣扎》(莫斯科,1987)是这时期大部头的总结性著作。这部书的主要优点在于认真研究了侨民中各种思想政治派别的演化,失去祖国的人的精神和历史命运等问题,此前的著作很少涉及这些问题。书中阐述了在中国的俄侨的社会政治活动,指出了侨民军队的领导者和参加者的名字,其中最重要的是季捷里赫斯将军、霍尔瓦特将军、哥萨克首领谢苗诺夫 尽管这一时期的著作多有片面性,但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观点、经过考证的史实和有意义的数字材料。应该肯定,这些著作为俄侨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应该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的某些著作中提及俄侨妇女的活动,尽管材料很少,但毕竟开了系统研究侨民妇女专史的先河。例如:在A.阿法纳西耶夫的《在异国他乡的蒿草》(莫斯科,1987)、B.B.科明的《国外俄国反革命的覆灭》(加里宁格勒,1977)等著作中,研究了侨民的民族构成、性别、年龄、社会成分,以数字材料证明俄罗斯族占侨民大多数(95.2%)、XX年代末到90年代初,开始出现第一批以对侨民普遍承认的态度研究侨民史的著作,如B.科斯季科夫的《将不再诅咒流亡:俄国侨民的道路和命运》(莫斯科,1990)、《俄国侨民的文化遗产(1917―1940)》(莫斯科,1994)、《国外俄国人在保存和发展祖国文化中的作用》(学术会议报告,莫斯科,1993)等。在这些著作中,侨民的教育、医学、音乐生活和文学生活、文化启蒙工作等问题被研究,他们对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受到重视和肯定。由于俄国侨民的文化遗产极为驳杂,自然导致对其评价的巨大差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这些作者都认为,研究保存在俄侨优秀代表的遗产中的民族文化的人文主义的、道德的根源,有助于促进俄罗斯社会的健康发展,克服社会中的消极现象 这一时期值得重视的学术现象是,俄国侨民的远东一翼受到史家格外关注,涌现出一批远东俄侨史著作,如E.П.塔斯金娜的《哈尔滨的俄国诗人》(《远东问题》,1989年第3、4期)、《鲜为人知的哈尔滨》(莫斯科,1994)和《远东侨民的文化遗产》(《远东问题》,1995年第6期);Γ.梅利霍夫的《老哈尔滨速写》(《远东问题》,1990年第4期)、A.Γ.索科洛夫的《XX年代俄国文学侨民的命运》(莫斯科,1991)、л.哈尼德罗娃的《父亲的房子》(《哈尔滨文集――俄罗斯之树的枝叶》,新西伯利亚,1991)、л.特什科娃的《音乐家的回忆》(叶卡捷琳堡,1992)、Γ.西多罗夫的《一个小提琴手的回忆一一哈尔滨的音乐生活》(鄂木斯克,1993)等。这些著作研究了远东俄侨与西方俄侨生活的不同特点,阐明了十月革命后远东地区成为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