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族形象历史建构和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壮族形象历史建构和意义

论壮族形象历史建构和意义【摘 要】历史上对壮族形象的建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每种情形所建构出来的壮族形象都不一样。个中原因就在于建构所遵循的文化认同是不同的。这就给我们今天重建壮族形象的活动以启示,在建构壮族现代性形象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文化认同的建构,并紧密依据今天的文化情势建构出这一文化认同来 【关键词】壮族形象;文化认同;建构 【作 者】欧宗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XX年,颇有似类。”(卷53)这里所提到的移民、传授技艺、设立学校、教之以礼义的方法,都属于怀柔性的措施,并且偏重于文化、教育、技术方面,对于提高壮族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颇受壮族的欢迎。所以,这样的措施,也被后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普遍采用,但真正取得显著成效的却是在清代,尤以改土归流的完成为显著标志,因为在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和明代闵的《论抚讲岑应疏》中还分别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其人物犷悍,风俗荒怪,不可尽以中国教法绳治,姑羁縻之而已”,“况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各处蛮夷边境,地皆炎瘴,人皆顽梗,不可以中国之法治之。”这样的描述,说明至宋、明之时,壮族的形象还没有被改造到能以“中国教法”治之的程度,但到了清代,状况就不同了,壮族的形象及其文化认同,已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汉化迹象。依据其汉化程度的不同,大致可以把现实中的壮族形象分为三种: (一)是与汉族无差别的壮族形象。对此变化之壮族形象,(清光绪)《北流县志》描述道:其县之壮族已“夷风悉化”,“与汉人无异”矣。(清同治)《象州志》云:“壮与蛋家久习华风,渐更夷俗,其衣装则已改矣,其语言则已通矣。富者均读书,贫者均力田,愚者均安分,黠者均滋事。即不习官语,皆知畏官法……所载瘴气及所载蛊毒,近今概无闻。”(清光绪)《富川县志》云:“二百年来,仁渐义摩,礼陶乐淑,文教覃敷,无间幽遐。而瑶壮亦蒸蒸向化,鸟在偏隅,小邑不足征,道一同风之盛哉。”(民国)《桂平县志》云:“瑶?侗壮诸族,与民接近者亦涤除陋习,咸从礼教。乃知圣人之道,远近可行”,还说邑中诸族“风俗、语言、浸淫统一于不知不觉中,固由文化之深而婚姻互通”。这四县之壮族形象,已与汉族难以分别了 (二)是大部同于汉族的壮族形象。对如此变化的壮族形象,(清乾隆)《柳州府志》描述道:来宾壮族,“向尝贪利,寻仇好杀轻命,迩来渐觉驯良,然其风未尽泯也”。(清道光)《白山司志》(今马山县)云:“从前土人好仇杀,……自地方大吏严禁之后,百余年来犷悍之气尽消”,“富家弟子六七岁即入村塾,”“近圩市人家房屋,富者架木覆瓦”,“官族则瓦屋鳞次,墙宇修整焕然,有中州富官之气象矣”,但是“性愚蠢,耕作之外无他技艺。……从无商帐远涉之人。……病不事医药,惟召巫跳鬼,……若夫男歌女唱,赠带投巾。少女多野合之羞荡,妇有淫奔之丑”,”衣尚青,男子间有着蓝青,妇女则纯青,行路以一幅于发上,短衫长裙”,“居乡村者,无论瓦盖草苫,皆作上下两层,人处其上,牛、羊、豕皆处其下,名曰栏房”。(民国)《昭平县志》亦云,昭平的壮族“夙号刁顽,自争田两大案判结后,服教日深,旧俗日革,民乐耕耘,士勤诵读,学校已不乏其人,百余年民壮久已相安无事。壮刁而瑶蛮,其衣服、装饰、婚丧、礼教,民壮无或稍异”,但“俗信师巫”、“架木成楼”、“人至其家,不问识否,辄具酒肉相饷”等风俗还保留着。(民国)《怀集县志》(怀集今属广东省)说他们的壮族,”轻悍犷戾,椎髻炙?,刻木为契,不事诗书……易于纠合生乱。近虽稍变蛮习,供税县官,目颇识字,然狡猾难化,梗性犹存焉。”这四个地方的壮族虽已大部汉化,但“其风未尽泯”,大致代表着一种中度汉化了的壮族形象 (三)是局部同于汉族的壮族形象。对此壮族形象,(清光绪)《镇安府志》的描述可具代表性,其文云:镇安府(今德保、靖西、那坡)的壮族,“间道汉音”,“其性犹朴鲁,畏见官司词讼,稀简钱粮,亦肯完纳”,“椎髻跣足。架棚为室,寝处其上,其下杂畜牛马犬猪,不避腥秽。疾病不事医药,专信巫鬼。……答歌为婚,不禁同姓。男妇专事耕种,无别生活。秋收有余,则都里亲戚,日招往还,恣其饮啖。……性喜仇杀,好斗轻生。其妇女专蓄蛊毒杀人,其男子出入带刀自卫,或遇争拘提,则用以格斗拒捕。盖诚不可纯以汉法治者也。”这一描述,对壮族的汉化特征,只用一句“间道汉音”来加以概括,但却用好几句来描述壮族特有的风俗,显然表明该地的壮族,汉化程度较小,壮味还比较浓 上述三种壮族形象,汉化程度尽管有大有小,但是毕竟在形象的面貌上,都发生了变化,有的甚至可以用焕然一新来形容。由此可以看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重建壮族形象的努力,至清代时可以说是结出正果了。从总体来看,这一建构方式,之所以取得这样好的效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