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抗战期间日军轰炸重庆主要背景与战略意图
试析抗战期间日军轰炸重庆主要背景与战略意图[摘 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日军很快便将重庆锁定为其战略轰炸的主要目标。日军轰炸彼时的重庆,具有非常明确的战略意图,那就是“以炸迫降”、“以炸迫和”。对这一意图,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和解读
[关键词] 抗战期间 日军 重庆大轰炸 主要背景 战略意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重庆不仅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世界远东反法西斯指挥中心,与华盛顿、伦敦和莫斯科齐名。重庆地位的巨大跃升,使其很快便成为日军狂轰滥炸的主要目标。日军轰炸彼时的重庆,具有非常明确的战略意图,那就是“以炸迫降”、“以炸迫和”。本文拟对抗战期间日军轰炸重庆的主要背景和战略意图进行剖析和解读
一、日军轰炸重庆的主要背景
对于日军轰炸重庆的主要背景,日本学者前田哲男的研究较为客观。他说:“关于攻下武汉后的战争指导思想,除远距离地面攻击这一点外,政府、军部、派遣军三者的认识一致。他们认为,步兵对崇山峻岭的大巴山脉,舰队从武汉对扬子江上游都不适宜。要停止扩大战线的理由不仅如此,此时陆军掌握的兵力几乎已全部投入作战,日本本土只剩下近卫师团了。补给线拉得太长,已无力开辟新战线。只得承认守住武汉,地面部队的攻势已走投无路。”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日军轰炸重庆的两个主要战略背景:
1、内外受困,日本被迫调整侵华策略
抗战爆发之初,日军提出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成为幻想,战争很快进入相持阶段。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谴责日军暴行的声音日益高涨。战争的长期化和国内的困难加上外交上的孤立,使日本政府当局感到:”以抗日战争情绪日益昌盛的中华民族为对手,在辽阔的大陆上,以派遣军的有限兵力,欲期急速结束事变,几乎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了”。②日本军方也认为,“如果再扩大战区或增添兵力,无疑要大量消耗国力”,日本随时可能“陷入因暂时的财政破产而不得不改变对华方针的窘境”。③因此,早在1938年10月中旬进攻武汉的战役仍在激烈进行时,日本军部就已做出决定,待汉口、广州攻克之后,“行使武力告一段落”,以后“首要的基本工作”是恢复占领区域的治安。④由此可见,此时的日军已无力再扩大侵华战争了。于是,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日本对其侵华策略作了重要调整:把以往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策略,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策略。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发表《东亚新秩序声明》(即第二次《近卫声明》),妄图以共同反共、防共为诱饵,对国民政府进行分化、诱降。然而,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对这个声明的回应,却是宣布将制订一个以后作战可操必胜的具体方案,使抗日战争转守为攻,转败为胜
2、划江而战,重庆成为中双方日战争焦点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军队在华北日军“膺惩一击” 的进攻中失败,日军放弃不扩大方针,寻找中国军队的主力,以进攻长江为主要目标。经过三个月的激战,占据了长江入海口的大城市上海(1937年11月),然后进入距上海江面392公里的南京(1937年12月),再溯江而上,经安庆、九江,攻占距上海1125公里的武汉三镇(1938年10月),这样,日本的主要兵力被中国最大的水系――长江所吞没。如果从日本陆军攻占的武汉溯江而上到重庆,江面距离1370公里,飞行距离780公里,如果以上海为起点距离2500公里,能否攻克重庆,或者能否守住重庆,中日战争都集中在这一点上。在重庆,以蒋介石为领袖的国民政府向全国军民发号施令,“划江之战”随即确立。所谓“划江之战”,即以长江为舞台,引诱日军从沿江各城市向内地深入,再深入,牵扯其机动性和集中力,并以长江为退却作战的最后屏障。因此,虽然日本军队企图实现速战速决,而蒋介石的战法却是“以牺牲空间赢得时间”,这是一场让日军捉不住、摸不到、心烦意乱的战斗。国民政府军队主力的抗日据点不断向西转移,并逐步迁都重庆,到1938年末,双方的位置固定下来。日本陆军进击到武汉后停下脚步,没有提出继续前进的方案。由于在距武汉270公里的宜昌,前面是广阔的峨眉山脉,其间是极难行进的“蜀栈道”,不适合正规军作战。因此,陆军的作战到宜昌后中止。另外,如果利用海军从宜昌逆流而上,面对著名“长江三峡”的峡谷地带和汹涌波涛,海军作战根本没有价值。因此,日军海军方面也在武汉构筑据点,窥视重庆。从地理上看,尽管武汉与重庆以江相连,但被大巴山脉相隔。这时候,作为中日战争特征之一的战略轰炸对日本侵略军的战略意义便突显出来
二、日军轰炸重庆的战略意图
总的来看,日军轰炸重庆的战略意图在于“以炸迫降”、“以炸迫和”。对此,我们可以从日军方面的论述、有关各方的评论及对轰炸行动的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