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邓稼先和许鹿希 二十八年两地相思情
邓稼先和许鹿希 二十八年两地相思情许鹿希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与著名核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弟子劳君展的女儿、九届政协委员,北京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
许鹿希1928年8月出生于上海,1953年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在解剖学教研室任教。许鹿希先后出任过北京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和基础医学系党总支书记,为基础医学系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其父是清华、北大哲学教授。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级的清华大学院内邻居杨振宁成为最好的朋友。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此时的邓稼先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3年,曾经青梅竹马的许鹿希与邓稼先结婚了,婚后度过了5年宁静的幸福生活,此后便是长达28年的两地分离。然而,28年的分离并没有疏离许鹿希与邓稼先夫妇间的感情,反而加深了彼此的思念与牵挂
许鹿希与邓稼先结婚的头几年,一家人住在中关村的科学院宿舍。许鹿希每天乘坐的30路公共汽车乘客稀少,离家最近的车站也有两站路之遥。每到晚上,邓稼先总是骑着自行车到车站接她。路边稻花清香青蛙欢唱,萤火虫闪闪烁烁,就在这如诗的恬淡中,他们相偎相依,感受着家的温馨与青春的甜蜜……
然而,人生的转折往往在不经意间到来。那是1958年盛夏,这一天,邓稼先回家比平时晚了些。他进家门时,4岁的女儿典典正和两岁的儿子平平玩耍,一切和平时一样,妻子随口问了一句:“今天怎么晚了?”他只点了点头,没有回答。草草吃过饭,沉默地坐了一会儿,他就独自上了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其实此时的许鹿希也难以入眠
据许鹿希后来回忆说:“当时他跟我说,他要调动工作,我问他调哪儿去,他说这不能说,做什么工作他也不能说。我说你给我一个信箱的号码,我跟你通信,他说这不行。反正当时弄得我很难过。我那时30岁,他34岁,孩子很小,我又不知道他干什么去,可是他态度很坚决,他说他如果做好这件事,他这一生就活得很有价值。听他这么说,我当时就感觉到他已经下决心了,后来他突然又说了一句,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他说这话时我哭了,我说你干嘛去,做什么事情要下这个决心。虽然后来我知道他是在搞两弹的研发,但当他说家里事情他都管不了,一切都托给我时,我回答了他一句,我说我支持你。从此以后,他就隐姓埋名,不能发表学术论文,不能公开作报告,不能出国,不能说在什么地方,不能说自己在干什么,这一消失就是整整28年。”
很多人都问过许鹿希,为什么能够忍受和丈夫分离长达28年。她说是因为她不仅见过洋人,还见过洋鬼子;不仅见过飞机,还见过敌人的飞机在空中盘旋轰炸自己的家园;不仅挨过饿,还被敌人的炮火逼着躲进防空洞忍饥挨冻。她说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才使她能够理解邓稼先,理解他因为要造原子弹而和自己分离28年之久
在这28年间,许鹿希与邓稼先也曾见过几面,但因邓稼先的工作保密性质太强了,而且当时规定也是非常严格,甚至许鹿希北京医科大学的同事都不能到她家里,免得出事。工作情况一点都不能聊,他们的规矩是片纸只字不能往家带,更不能带出去。至于邓稼先什么时候回来,许鹿希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要走,一个电话马上汽车就在楼下等,警卫员一上来马上就走了
28年,常人很难想象邓稼先是怎么过来的。那是真正意义上的白手起家。邓稼先领着他挑选来的大学生们,在北京郊外建起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基地。不久,研究基地迁到了我国西北的荒漠地区。后来,又迁往一个更为隐秘的角落――新疆罗布泊
新疆罗布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这沉寂1600多年的荒漠上成功爆炸。原子弹起爆前,核弹制成、安装、检查完毕,邓稼先作为负责人要签上名字,那些日子的紧张近乎煎熬。每当这时,邓稼先都会出去散散步,摘朵马兰花。“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他轻轻地哼着,仿佛又回到了妻子身边――在邓稼先的家中,许鹿希为了纪念他,在他大幅彩照旁边,一边放着一棵青松,另一边放着一朵马兰花。万里荒漠中顽强生长的马兰花,永远让他感到是那么的亲切
原子弹成功爆炸后,邓稼先又受命率领原班人马研制氢弹。工作的繁重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邓稼先的家受到了冲击。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邓稼先进京汇报工作,终于见到了梦牵魂绕的妻子。然而,清秀的妻子却没有了往日的神采,显得清瘦而疲倦,14岁的女儿也被下放到了内蒙古。邓稼先争取到一个出差机会,赶往内蒙。女儿整个儿变黑了,头发黄黄的。女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