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谈利用科技手段鉴别古玉器.pdf
第l7卷第4期 安徽地质 Vo1.17 No.4
2007年12月 Geology of Anhui December 2007
文章编号:1005—6157(2007)04—295—03
试谈利用科技手段鉴别古玉器
杨 刚 ,范 源2
(1安徽地质实验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1;2安徽教育出版社,安徽 合肥 230001)
摘 要:鉴别古玉的真伪,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玉器的加工工艺、艺术风格 (器型、文饰等)等时代特征来加以
确认。然而,现代科技发展使古玉仿制已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仅凭经验难以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需要借助科学仪
器的帮助。本文通过对一兽面环的鉴定为例,用传统的宝石学测试,再经现代科学仪器、×射线衍射分析,经JCPDF检
索,两者结合,最终得出了准确的结论。
关键词:玉器;宝石学测试;×射线衍射分析;鉴定
中图分类号:K876.8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生产玉器历史最悠久、经验最丰富、延续 量的依据支持所得到的鉴定结论。现以一兽面玉环的
时问最长的国家。千百年来人们身上佩戴玉,室中陈 鉴定过程为例,说明科技手段在古玉鉴定中的作用。
设玉,相互交往中赠送玉,礼仪活动中使用玉。自宋
代以来,出于仿效前人的礼仪和欣赏前人艺术的目 1 玉器简介
的,开始出现了仿古玉器…,随后至今仿古玉层出不
该玉器为一兽面环(图1)。该环的内径为3.Icm,
穷,并逐渐变为以赢利为目的的恶性仿造。因此,古玉
通高6.0CITI,厚度1.0cm。有外廓。外廓一端雕浅兽面
辨伪便成为文物、考古学界、收藏学界和古玩商界的
纹,两面工;两侧用高浮雕手法饰云纹。环内上下端
首要任务。一般来说,文物鉴定专家凭借其渊博的学
各琢一孔 (图2、3),两孔均不穿透,孔的周围呈橙
识、丰富的经验,通过玉器的加工工艺、艺术风格(器
黄色。环的外观呈奶白色,手感光滑,光照下有一定
型、纹饰等)、沁色等方面的特征,即可判断古玉器
的透明度。稍经盘摸,环的色泽即发生变化,局部显
的真伪。但由于社会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些
现出条纹。手掂分量感觉较轻。
仿古玉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给古玉鉴定工作带来
对该环的来历,曾有以下说法:一是环的来源可
极大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文物专家的鉴定依据经
靠,有确切的出土地点。环中曾嵌一根棒,棒在出土
验性、主观I生较强,有时明明是正确的结论却难以说
时已完全腐蚀,只剩下两个孔洞。同时从环的色泽及
服众人。因此,有必要借助科技手段,以客观的、定
照片1左、兽面环中;兽面环上钻孔;右、兽面环下钻孔
Photo 1 Left:animal face ring;middle:upper borehole in the ring;right:lower borehole
收稿日期:2007—07—08责任编辑:李勇
作者简介:杨刚(1958一),男,浙江湖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实验岩矿测试工作。
296 安 徽 地 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