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演变

青岛地域性建筑文化演变摘要:通过分析开埠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对青岛特有地域性建筑形成的影响,归纳出青岛特有地域性建筑风格的形成要素。 关键词:青岛市;地域文化;德国文化;建筑风格 Abstract:Through Qingdao has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abroad on the analysis of formation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and the role since QingdaoKong , summarized a forming factor for unique regional Qingdao architectural style. Keywords:Qingdao; regional culture;Germany culture; architectural style 中图分类号:TU-0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081-03 青岛从建制至今短短的100余年里,就由一个晒网捕鱼的简陋渔村发展成为在海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形成了具有本身特色的城市体系及地域建筑风格。这与青岛城市发展过程中,外国文化的强势侵入、中外文化间的对立、不同文化的交融、文化融合后的遗传演替是分不开的,从时间上来说这个过程为四个阶段1、建制初期(1891年―1897年);2、外国占领时期:①德占时期(1897年―1914年);②第一次日占时期(1914年―1922年);③第二次日占时期(1938年―1945年)3、收回时期:①北洋政府收回(1922年―1937年);②国民党政府收回(1945年―1949年);4、解放时期(1949年至今)。其中1891年至1937年是青岛建筑文化萌芽、形成的阶段,具有特殊的意义。 1开埠前青岛的原有建设 关于胶州湾地区的记载虽早就见于史册,但是直到19世纪末这里仍然是以农、渔为主的自然村落,工商活动并不活跃[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防范列强对胶州湾的觊觎,巩固海防,北洋大臣李鸿章上报申请在胶州湾驻军并修建炮台。 光绪十七年五月初八(1891年6月14日),清廷在胶州添筑炮台设防 [2],多数学者认为这标志着青岛建制的开始。次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四营移驻胶澳,并在青岛村天后宫侧建总兵衙门,设置了炮台三座,兵营四座,其他辅助建筑如军火库、邮局[3]、电报房等[4],为方便军旅起卸,用旅顺船厂的钢材修建了南海栈桥[5]。在清廷正式驻兵后,青岛逐渐由一个渔村成为了繁荣的小市镇。 据青岛上庄(青岛村)士绅胡存约所著的《海云堂随记》中记载“丁酉(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十四日,商董首事集议本口禀县商铺数目……计车马、旅店七,洪炉一,成衣、估衣、雉发三,药铺二,当铺一……计六十五家。”从中可见当清军进驻后贸易的繁荣程度与商铺建设情况。 2外来建筑文化的强势侵入 2.1德占时期(1897年―1914年) 德国为与老牌殖民国家争夺殖民地,经过长期的策划与周密安排,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于1897年占据胶州湾,次年3月6日与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正式窃据胶州湾地区。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将“胶州保护地的新市区”命名为“青岛”。 德国占领之初就着手城市规划为城市划分区域,按等级分为欧人区、华商区、华工区、贫民区。德国在青岛制定的城市规划融入了田园城市与带型城市等当时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顺应地势布置了灵活的路网,并修建了良好的市政基础设施。修筑铁路拓展港口,将港口转移至胶州湾内,使之逐渐成为东亚第一良港[6]。 与此同时具有德国建筑文化色彩的建筑也大量建造,这是西方建筑文化特别是德国建筑文化首次出现在青岛的土地。这一时期的建筑类型大概可以分为①外廊式;②古典复兴形式;③德意志浪漫主义形式;④折衷主意形式;⑤青年风格派[7]。 德占时期的路网结构与建筑式样为其后的青岛市规划与建设奠定了基调。 2.2第一次日占时期(1914年―1922年) 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宣战,于1914年11月占据青岛。同年12月,宣布青岛对日本本土居民开放,大量日侨涌入,到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时,城市规模已是1910年德国规划时的3倍。规模虽扩展迅速,但由日本侨居青岛的平民私搭乱建现象严重,部分房屋仅以木板简单搭建就开始使用,使得部分日人大为恼火,认为严重损害了日本在华形象,这一现象也使得城市的某些区域发展有更强的自组织性。 这一时期公共建筑以欧洲古典复兴、日本和式、折衷主义、现代主义等建筑风格,住宅则以和式为主。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日本为了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