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南地方传说中的海洋文化
内容摘要:地方传说是反映人们家园记忆的独特形式,是我们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有效路径。海南地方传说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质,它们从海洋生产习俗、具有悲情性和审美性的海洋意识以及多元化的具有女性倾向的海洋信仰三个方面折射出海南海洋文化的特征。通过分析海南地方传说中的海洋文化的表现方式,可以更好地认识、把握海南海洋文化的特色。
关键词:海南地方传说;海洋文化;民间文学
海南地方传说指的是海南各地关于山川河流、岛屿、港湾以及地方历史遗迹的由来、变迁、特征等的解释性的故事。海南地方传说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流传和保存,一是通过劳动人民口耳相传,并经过民间文学研究者搜集整理,形成的民间故事集,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二是通过史书、文人作品等历史文献资料保留下来传说故事,如《崖州志?舆地志》中记载的“龙井”一条:“城西一百二十里务本村西,相传有龙出其中,今祷雨者必于此。可灌田百余亩”。
海南省作为海洋大省,拥有众多岛屿,具有海域广阔、海岸线长、海洋景观奇特的特点,海南地方传说作为反映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的海洋文化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在海南各地流传的地方传说中,很多都与海洋有关。首先表现在涉海传说数量大,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海南卷》为例,该书收录了88篇地方传说,其中38篇直接与海洋有关,占到43%,这些传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海湾、洲岛的传说,如伢龙湾的传说》、《野猪岛的传说》等;二是关于海边礁石以及海滨山岭的传说,如《姆鸡礁》、《水底棺材》、《七星岭》等;三是关于当地地名、历史遗迹的涉海传说。如《得胜沙》、《天妃庙》等。
其次,海南地方传说从叙事空间、情节发展、文化蕴含等各方面体现了海洋特色。传说故事通常以“海洋环境”作为故事人物活动的主要空间,如“很久以前,陵水县黎安一带海面上恶浪翻滚,渔民不敢出海。”(《南天一柱仙女身》)“相传很久以前,南海老龙王不服天庭玉帝的管制,曾经兴风作浪,淹没村庄,井水变咸,使南海边上的人民无水吃喝,叫苦连天。”(《仙井与镇妖石柱》)在情节方面,挑土填海、龙王相斗、渔民捕鱼遇险、祭祀海神、勇斗海盗等情节都是围绕海洋生活在现实基础上展开的艺术想象和文学表达。同时,海南地方传说中展现了丰富的海洋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以及汉、黎等不同民族的民俗风情,体现了海居岛民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具有海南海洋文化的独特价值。本文主要阐释海南地方传说中的海洋文化特质。
一、海洋性生产方式――耕海
海洋作为自然资源,以何种方式参与人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海洋文化的不同形态。以海洋运输和商业贸易为主属于扩张型海洋文化,而海南的海洋文化属于自足型海洋文化,人们把海洋作为陆地的一种延续和补充,以农业种植的思维方式来理解海洋生产方式,即俗称的“耕海”。
海南人民对于海洋的这种认识在《海南岛和石柱仙井的传说》、《大小玳瑁洲的由来》、(淦山银山》、《七星岭》等传说中都有体现,这些传说都是以挑土造岛、填海造田为主要情节,讲述岛屿、山岭的由来。人们认为,海岛以及海滨的存在物都是神仙用土堆积而成的,在《椰子洲岛的传说》中还有仙猴从天上背土到崖县土曲湾的河口港,由土地公公为这些土接“地气”的描述。人们利用海洋的方式之一就是使其陆地化,只有有了土才可以种植,才能居住和生活。
在文献记载中,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海南人利用海洋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记载。海边潮田的开发利用就是一例。《水经注》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这里的雒田就是潮田。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也有记载:“南海有九熟之禾,而其地边于海洋者,田无淳卤,潮汐之膏,鱼蛤之肥,打秧而不薅草,大禾尤宜生育。”
除了潮田,地方传说中还有关于盐田的记述。《三亚盐田》中何秉礼在保港镇盐灶村教盐丁们开发盐田,改煮盐为晒盐,大大提高了盐产量。海盐的生产主要用于自给自足,《儋州志》记载:“儋州之盐原无商贩,灶户负水煎熬,易米度活。”,从宋朝开始,朝廷任命盐官,按斤收税,才有了盐的交易。
近海水产的采集和海上捕捞是海南渔民耕海的另一种方式,海南地方传说中常以此展开故事情节,“鹿回头西麓一带经常有摸螺捉蟹或钓鱼捞虾的人失踪”(《鹿回头岭“雷打石”》);“一天海水退潮的时候,妃位(女子名)跑到海边去捡海蚌”
(《姆?u礁》);《西沙群岛的来历》、《望妻石》、《寻哥礁》、《水尾圣娘庙》等地方传说中常见的叙述模式:勤劳的渔民出海捕鱼――获得神奇海生物(巨蚌、海龟、鱼女、神木)――得到福报,反映了当地人民以海为生的生产方式。
海耕的特点体现了海南海洋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联系,也体现了早期海南岛民对海洋开发的朴素意识。这一特点的形成一方面与海南岛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