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THE NEW VOICE OF YUE--FU(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编者按l我院具有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和注重地域特色的优良传统,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在教学、科研及艺术实
践中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努力创造有利于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和科研发展的
生态环境。地域性说唱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关东百姓喜闻乐见的东北大鼓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间色
彩,是我们地区的文化名片。近年来,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各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2006年6月,东北大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深入研究、
发掘、总结,为发展民族民间音乐做出新的贡献。为此,本-T】特辟出专栏,陆续刊发我院音乐学系冯志莲撰写的((东北大鼓
生成新探》、((东北大鼓兴衰考略》、《东北大鼓保护之我见》等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东北大 鼓生成新探
东北大鼓系列研究之一
冯志莲(1964~),辽宁大连人。沈阳音乐学
院音乐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7年留校
任教至今。2001年研读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
术研究院研究生课程并获双专业学历证书。
2003年出版专著((民歌新论》并获“辽宁省
高校精品教材’;2008年出版专著((霍树棠与奉
派东北大鼓》(合著)。2007年((中国民族民间
音乐·民歌》获“辽宁省高校精品课’’;((对东北
大鼓入选‘非遗’名录的思考》、(((讲话的当代
启迪》分获“东北三省论文评选”一等奖、二等
奖;((戏曲》获沈阳音乐学院课件评选一等奖。
从2008年6月起,((乐府新声》辟出专栏,连载
她关于东北大鼓的学术论文。((东北大鼓备忘
录》等十余篇论文相继在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
或转载。
一
引 言 、 东北大鼓生成的历史地理背景
东北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说唱音乐曲种之一,广泛流 我国“东北地区”或“东北”这一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
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北京、天津、内蒙、河南等地。长 历史概念,与现今所普遍
期以来,东北大鼓始终未作为独立的艺术范畴得到应有的重 使用的同一概念相比有
视和系统的研究,其发展历程、艺术规范及美学特征也缺乏宏 所不同。“东北”作为地
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论析。这固然由于说唱音乐形式因素芜 域名称最早见于《周礼·
杂,文献资料匮乏,也因为口头资料众说纷纭,不足征信,以及 职方氏》,此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