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1卷第3期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V01.21 No.3
2008年6月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un.20o8
论苏轼 “诗主理”与 “主理诗”的理性自觉
王志清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 要:苏轼 “诗主理”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和审美品格。苏轼异乎常人的政治、学术使命感,
以道自任的人格理想和人文精神,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上的主理意识也就分外鲜明,也形成了鲜明
的 “诗主理”的诗学理论: “有为而作”说、 “言必中当世之过”说、 “以奇趣为宗”说。而他
在诗学理论规范下的创作自觉,使其 “主理诗”的特征也愈发显著,这就形成了其 “主理诗”区
别于一般政治诗的理性美质,即写实品格、批判精神、议论英爽。
关键词:苏轼诗主理;主理诗;理性自觉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8)03—55—06
中国诗歌走过了“言志”、“缘情”之后,发展到苏轼,也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骤然一变为“主理”。
苏轼也成为主理诗风时期的杰出代表。苏轼的诗学和诗歌表现出迥异于前贤的鲜明形质,其最重要的原因
就是其诗主理的美学自觉。
苏轼的诗歌所以刻意主理,有其坚实的理性自觉和美学崇尚,主要还不是独创生新、另辟蹊径以走出
唐人的藩篱。
以道自任的人格理想,是苏轼 “诗主理”的理性自觉的最本质内容和原因。
宋士大夫阶层的主体意识都异常强烈,而且往往怀有自觉的卫道意识,都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
立命之道,故而积极地著书以弘扬己说,摒斥异己,自然形成了学术上的派争。北宋中后期有新学、理学、
蜀学三派,即有王安石 j司马光、二程等人的新学、旧学之争,而旧学内部又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
程为首的洛学之争。苏轼之蜀学的哲学特征,具有融合三教的驳杂的学术特点,以儒为宗、援佛人儒、援
道人儒、援诸子以人儒。吸取诸家之长,既提倡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又吸纳了老子的道论,并明显深受佛
教思想的影响,这体现了其哲学思想的包容性、开放性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与宋代理学家偏
重伦理相比,苏轼之蜀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在认同儒家伦理的基础上,重视自然之人情,反对舍人情而
言义。苏轼反对把 “情”和 “性”割裂开来。他在 《韩愈论》里说:“儒者之患,患在论性,以为喜怒哀
乐皆出于情,而非性之所有。”…王水照先生说:“崇尚本真自然,反对对人性的禁锢或伪饰,在苏轼的心
目中,已不是一般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而是一种对人类本体的根本追求。” 苏轼主张性情统一论,二
程则主张性善情恶论。洛学、新学、蜀学经过长期的争论,最终是洛学派中的程朱理学取得了官方哲学的
地位。因此,苏轼的蜀学被程、朱视为异端。其实,苏轼的文道观实质上与洛学的 “文以载道”观也相当
接近,但表现出其重 “道”而不轻 “文”的文学本位思想。他认为 “道”的内容应该比较宽泛,并不限于
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像洛学那样强调“道”的第一l生,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学,以牺牲“文”、
牺牲 “情”为代价而推行 “道”。然而,蜀学派巨子的学者身份,宏通广博的才学,深造自得的识见和雄
厚的文化素养,势必会形成苏轼诗文的说教之理性和自觉,形成苏轼 “诗主理”而以议论见长的特征。
人格个性因素,导致了苏轼 “诗主理”的现象,这也是不难阐释的。黄庭坚在 《答洪驹父书》曾批评
收稿日期:2007—01—15
作者简介:王志清 (1953一),男,汀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及文论。
一 55—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
苏轼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 陈师道在 《后山诗话》里也说:“苏诗始
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4】可见古人已看出他 “诗主理”的自觉。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
性格豪放不羁,甚至 “全凭本能,鲁莽冲动”,[5]20我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