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澄明及强大人格襟抱.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豁达-澄明及强大人格襟抱

豁达\澄明及强大人格襟抱2010年的最后一天,59岁的史铁生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我们为他的辞世深感痛惜,同时又为他文学创作的突出成就而感到骄傲。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说集《命若琴弦》,散文《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等,这些都是他留给读者的佳作。他的多部作品获得大奖:《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2、1983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随笔《病隙碎笔》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这些奖项表明,史铁生创作确实不同凡响,独特的思考往往让其作品获得了撼动人心的思想力量。尤其是他散文里的哲理思索,使他的散文影响似乎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小说。仅其写于1991年的《我与地坛》一篇,就足以让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永远铭记史铁生的名字。正如韩少功不无夸张地说过:“《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转引自陈劲节的《地坛:生命的起点――透过〈想念地坛〉看〈我与地坛〉》http://www.省略/html/article/31941.html)进入新世纪之后的2002年,史铁生仍以地坛为题,创作了作为《我与地坛》姊妹篇的《想念地坛》。这篇作品与前者相比同样精彩,而且同样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它被选入江苏版的《现代散文选读》(丁帆、杨九俊主编)的必教必学篇目。鉴于很多读者只在意前者,而不注重后者,故对《想念地坛》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评论,进而解读用生命写作的史铁生,无疑是对他最有意义的纪念。 选择文学写作并且死而后已,以此作为个人生命过程存在的那一份坚守、那一份价值与那一份美丽,这是与史铁生个人坎坷的悲剧命运因果相关的必然。他于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双腿瘫痪回京,这是他第一次大病。但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选择了文学作为人生追求与谋生的事业。后来又患肾病并得了尿毒症,每周需透析两三次方可维持生命,这是他第二次大病。对于常人来说,如果先后遭遇瘫痪与尿毒症,其精神很可能早就被击垮。但史铁生却看破生死,坦然处之,始终以写作作为自己的第一生命,并且坚守了30多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这不能不说,是文学信仰创造了他的生命奇迹。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是以残疾为主题和题材来表达他对生命、命运等许多问题的感悟的,如《我们的角落》《命若琴弦》《病隙碎笔》等等,这些准“非虚构小说”,以作者的个人性、题材的亲历性、生命的揭秘性和故事的猎奇性,丰富了“非虚构小说”以作家自我生命为本位的创作理念与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翻译出版美国学者约翰3月21日的《文艺报》还推出了“非虚构”的整版讨论)而以地坛为题的《我与地坛》和《想念地坛》,则是作者感悟自我生命最为真实、最为深刻的作品。 地坛,又称方泽坛,位于地坛公园内,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即1530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之场所,也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自然,遭遇生命劫难的史铁生到地坛这祭祀圣地不是祈愿祈福,而是为了沉入个体生命的思考。这里笔者必须简要地提及《我与地坛》的内容,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想念地坛》的思想。在《我与地坛》里,作者将15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散步”的思考,通过如“我”与地坛的宿命、“我”母亲因“我”而与地坛生成的宿命、“我”眼里地坛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幻的景观以及一对常年相伴的老夫妻和偶遇的痴傻聋哑少女等等意象,将15年来关于生与死、灵与肉、命与缘、福与祸的纠结以及纠结生成后的痛苦与困惑,像“天问”式地、隐喻般地表现出来。如果说《我与地坛》的作者还浓浓郁郁地纠结在痛苦和困惑中间,还没有完全摆脱宿命思想的话,那么11年之后写作《想念地坛》的作者则进入了一个豁达、澄明的境界了。 史铁生对过去来地坛散步的重新认识,首先书写的是精神升华到豁达的境界。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时空视角,是对既往的“我与地坛”的回望与反思,写作时他人并非在地坛,其思想是在天马行空的“想念”之中。他通过回望与反思,悟到的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安静”。――“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在史铁生的反思里,地坛是安静的,又是不安静的。就地理的自然环境而言,这里毕竟是游人稀疏的公园,“喧嚣都在远处”;但地坛毕竟有它春夏秋冬的生机和故事,故而它的安静“并非无声”。作者之所以深深感到它的“安静”,感到它的“与世隔绝”,是因为它的安静,让自己有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动”:“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而且让“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原点”。也就是说,地坛的安静让身患绝症的作者反复考量自己的生命长度,反复考量自己的痛苦与困惑,反复考量苦难对生命意志的验证,让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