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屈原的再认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屈原的再认识   内容摘要:如何认识评价屈原,一直是楚辞学界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且由于看待问题的切入点不同,使得历来对屈原的认识评价褒贬不一,本文试从天下大一统趋势的角度来谈谈对屈原的再认识。   关键词:屈原 宗国情结 爱国   纵观历代屈原楚辞研究,如何评论屈原其人,一直是各位学者关注与讨论的焦点问题。在这场论争中,几乎每位研究者都发表了独立的见解,然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早在上世纪初,当学人们以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评价屈原时,“民族诗人”、“爱国诗人”、“人民诗人”等褒扬表述便时时可见。同时,也不乏见到诸如“屈原的世界观……本质上是反动的招魂”(侯外庐――1942年《中苏文化》11卷)。“狭隘的地方主义”等贬批之词。本文在两者的基础上从天下大一统趋势的角度来谈谈对屈原的再认识的几个问题。   人们常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回顾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天下格局正是处于长时间诸侯争霸的分裂时期,但至公元前278年,秦攻占楚都之时,秦已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其他六国则相对弱小,为了生存,六国合纵抗秦之势亦兴起。即:在屈原认为楚国不复存在而投江自尽之时,天下大一统的趋势已经出现,且从历史作用来看,统一是进步的,当时的人民在经历长期的战乱之后,也是渴望统一的。那么问题来了,生活在天下大一统趋势下的屈原为了一个行将灭亡的国家殉葬,是否是抱残守缺?是否与统一大势背道而驰?既然如此,屈原还值得人们怀念吗?本文将就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   第一个问题:屈原为了一个行将灭亡的国家殉葬,是否是抱残守缺?   回答:是,但这是由于他的“宗国情结”①使然。   “宗国情结”由何念龙先生首提,他认为:自古以来,“国”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概念,其内涵是从偏窄到广泛而多元的递变,而屈原所说的“国”,只是“宗国”,屈原的爱国是一种浓厚的“宗国情节”。我本人也赞同这一观点。在屈原的作品中“国”字的出现很少(不超过5次),更没有“国家”一词。而真正具有“国家”意义的“国”是《九歌?国殇》的篇名、《九章?惜往日》“国富强而法立”。至于《离骚》中“国无人莫我知兮”和《九章?哀郢》中“出国门而轸怀”,或以为作“国都”解。纵观屈之作,他更多的是以“皇舆”“旧乡”“故都”“故乡”来代表他的祖国――楚国,亦即他的宗国。从这些词语中不难看出其“国”中的宗族之情、乡土之恋。《离骚》开篇对先祖的追述,正体现出屈原强烈的宗国氏族观念。作为“楚之同姓”,对屈原来说,他全部的政治价值的实现、全部的情感寄托都在楚国、楚王身上,他根本看不到楚国以外的更广阔的现实世界,也没有意识到当时大一统的趋势。所以当他认为楚国不复存在之时,他选择了为一个行将灭亡的国家殉葬,这无疑是他的“宗国情结”使然。但从他忽视当时天下大一统的趋势这一点来看,以他的才智,没有为大一统积极奔走而选择殉葬,又可以说他是抱残守缺的。   第二个问题:是否与统一大势背道而驰?   回答:是,这一点可以从他不顾当时劳动人民的利益而维护楚国领主贵族的反动统治中得出。   首先,说到楚国领主贵族的反动统治,这就要提到当时楚国国内腐朽残暴的统治。在屈原生活的时代,秦国已经是新兴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而楚国却还处在封建领主庄园制度之下。楚国上层统治集团为了淫逸侈靡的生活而“不恤众庶”,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压榨,致使“民人无褐”,“百姓饥饿”,甚至导致了庄跷为首的农奴和农民的暴动。可见当时楚国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并志在推翻领主贵族集团的残暴统治。稍后于屈原的荀子在分析楚亡的原因对说:“(楚)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跷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②荀子已经看出楚国的灭亡不是由于楚国没有强大的军队以抵抗秦的进攻,而是由于楚国统治者“非其道故也”因此才败于秦。此外,《论语?公治长》有云:“子日:‘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义疏》卷三)。之后,班固也曾本着孔子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③(《论语义疏》卷四)的处世原则批评屈原身居“邦无道”之楚国,而不知明哲保身。这也从侧面得出:当时楚国的统治“无道”。   屈原生活在“治无道”的楚国,且是楚国的贵族阶层。屈原热爱贵族,而且他又曾经是政治上的执政者,但他是贵族忠直公正的代表。面对贵族王朝的腐朽,忠直的屈原向昏君进谏:“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并提出“美政”――是以儒家钧“德治”模式,以楚国领主贵族统治集团的法度为补充,以举贤授能为调整楚国腐朽政权机构的改良措施。以维护楚国的秩序,持和巩固楚国领主庄园制。为了贵族王朝的长治久安,屈原甘愿做楚王的前驱,为楚王“道夫先路”。在国势日衰、民情怨愤的形势下,屈原虽无时无刻不在担心楚王朝的倾覆,却始终把贵族政权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