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师备课的若干问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语文教师备课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 备课的若干问题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刘 佳 从中美“预言”中得到的启示 以人为本的教育 重过程的教育 重心理的教育 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语文教育从有文字记载算起大约有3000多年历史,一般分为3个阶段:古代语文教育、近代转轨时期的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 元代的语文教育虽不如宋代发达,但也出现了程端礼的《程氏家墊读书分年日程》,这部“日程”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有名的课程计划,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文件,他包括了语文的课程、教材、读法、教法等内容。 近代转轨时期的语文教育 1.编写新语文教科书 2.教学方法的改进。近代探讨教学法,尤其是过问教学法为一时之风气,最有名的是1901年5月罗振玉、王国维在上海创办的《教育世界》,介绍了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欧美的实验教学法。杜维、蒙台梭利、凯兴斯泰纳等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也进入了中国。 “近代转轨时期”的语文教育 赫尔巴特的“五段教授法” “预备一提示一联想一总括一应用” 凯洛夫的“六段教学法” “组织教学一检查作业一引入新课一讲授新课一巩固复习一布置作业 我国的“五段教学法” “组织教学一复习旧课一讲授新课一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现代语文教育发展 从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初中语文成为“国语”,高中称为国文。在这一时期,语文教育家们在关注教材、教法的同时开始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从陶行知1919年5月主张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以后,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都作文著书,强调语文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情趣的重要性。 孔子论学 为政2.9 子日: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为政2. 17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述而7.8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三隅反,则不复也。” 古人论学 孟子日:“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礼记.学记》) 现阶段语文教师备课的问题 职业倦怠使教师在思想上忽视备课。 写教案被等同于备课,等同于上课。 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的剧场。 写教案成了“拿来主义”。 学校的过多干预,使备课远离初衷。 我们成年人,我们的教育都在“演戏”,而且在我们的影响、引导下,孩子们从小也学会了一边“看戏”,一边“演戏”。 ----钱理群 打油诗 君不见—— 百万雄师写教案,朝朝暮暮耗心思。 费时费力又低效,只为取悦领导心。 虽然字秀篇幅长 ,德退业否育何人? 俗称教书要浇根,育人岂能不育心? 千万老师千万抄,是否用心心肚明。 似是而非怨冲天,却无领导来鼎新。 世人皆醉我独醒,写来终觉纸上兵。 教学治病如用兵,兵无常势水无形。 因材因势因时机,方保教学能双赢。 再看医院门诊处,来往病人数不清, 何尝见着写医案?难道名医皆害命? 世人皆道教案好,片片爱心字里行。 岂知如许不写人,为备好课倾性命 行行皆有高低手,莫以写否论浅深。 真的用心真见效,好坏高低有公论。 备课的变化 旧的备课:备教参、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新课程下的备课: ? 备教材、备学生、备自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间对 话的过程。 准确理解“对话”与“建构”处理好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对话”就是人与人交流认识想法的过程, 阅读首先是人(教师、学生)和文本,并通过文本和作者交流的过程,读者通过阅读主要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读者的理解是以他的原有的认识经验为基础的,他所理解的作者要表达的东西是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出来的。 学生“建构”的结果未必是合理的,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加以指导。 经验建构的故事 经验建构的故事 故事说明的问题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 经验的获得过程(即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非经验的简单平移的过程。 人的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同化”和“顺应”过程,将他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经验的过程,是一个经验重组过程。 我们所得到的启示 备课要对学生的情况、特点、心理悉心研究,努力认识,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在点子上,教出好效果。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走进教材”,继而在“走进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从而“活化教材”。 对教材要做到正确理解,既不能简单处理,更不能过度深挖。 备 学 生 的 方 法 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