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06106206班人数:13人有氧运动能力教学目标.DOC

班级:06106206班人数:13人有氧运动能力教学目标.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班级:06106206班人数:13人有氧运动能力教学目标.DOC

班级: 061,062,063 班 人数: 134 人 第十三章 有氧运动能力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需氧量、吸氧量和氧亏的概念;掌握运动后过量氧耗的概念和生理基础。 二、掌握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掌握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影响因素及其训练。 四、掌握无氧阈(乳酸阈、通气阈)的生理机制、意义。 五、掌握速度素质的分类、了解其生理基础和训练。 六、掌握无氧耐力的概念、生理基础及其训练。 七、结合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其训练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二)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三)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和训练。 二、教学难点 (一)运动后的过量氧耗及其生理基础。 (二)乳酸阈和通气阈的生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学要点及教学进程: 一、教学要点 (一)需氧量、吸氧量、氧亏和运动后的过量氧耗。 (二)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训练提高最大摄氧量的机制。 (三)无氧阈(乳酸阈、通气阈)的生理机制、意义。 (四)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影响因素及其训练。 (五)无氧运动的分类、生理基础及其训练。? 二、教学进程 (一)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本章内容纲要和本章学习重点。并对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进行概括性说明。 (二)采用讲解法、讨论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多媒体图片、图表,利用6学时对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应用进行系统讲解与讨论分析。 (三)对本章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含重点)。 (四)布置本章复习思考题,给出参考书目。 教学措施与手段: 一、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本章和每次课的内容纲要和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和图片、动画等内容,讲解中适时利用板书,展开相关内容,补充有关材料进行讲解。 二、讲解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系统讲解本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三、采用讨论法对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的训练等内容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吸氧量和氧亏 一、需氧量、吸氧量和氧亏 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的氧量。需氧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成年人安静时需氧量大约250ml·min-1。 运动时需氧量是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时间影响。 人在进行运动中,需氧量与吸氧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 EPOC)及其影响因素 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EPOC氧亏的原因: (一)体温升高的影响; (二)儿茶酚胺的影响; (三)甲状腺和糖皮质激素的影响 ?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摄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最大摄氧量(O2max)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反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最大摄氧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值和相对值。 绝对值用L·min-1表示,相对值用(ml·(kg·min)-1)表示,我国成年男子最大摄氧量绝对值约为3.0~3.5l·min-1,相对值50~55ml·(kg·min)-1,男子较女子高。 (二)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1、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2、遗传因素; 3、年龄、种族性别因素; 4、训练的影响 二、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糖、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 (一)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1、心肺功能 (1)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影响人体吸氧能力。运动时提高和掌握有效的呼吸动作,增强呼吸机能,就可以提高有氧耐力; (2)心脏的泵血功能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 (3)红细胞的数量是影响有氧耐力的一个因素。 2、骨骼肌的特征 肌组织的有氧代谢机能影响有氧耐力。 3、神经调节能力 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稳定性,以及中枢之间的协调性影响有氧耐力。长期耐力训练可以概述神经的调节能力,节省能量消耗,保持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 4、能力供应特点 糖和脂肪在有氧氧化的条件下,能保持长时间供能的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均为影响有氧耐力的因素。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肌糖原的衰竭、运动中大量水分的丢失、肌细胞膜电解质平衡紊乱以及有氧氧化酶的活性等因素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