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凌惕安及《咸同贵州军事史》
凌惕安及《咸同贵州军事史》内容摘要:凌惕安是民国时期贵州著名学者,藏书家。对凌惕安的学术成就,贵州学界至今未有文章论及。《咸同贵州军事史》是凌惕安的一部重要著作,他酝酿十年,笔耕四年而完成,全书共六十万字,详细记载了咸同时期贵州54起起义事件,收录了与咸同起义时期有关亲历者所写的资料,该书对研究贵州咸同起义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凌惕安 咸同贵州军事史 价值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2)03-116-119
《咸同贵州军事史》为凌惕安所著。
凌惕安(1891—1950)名钟枢,字惕安,号笋香室主,书斋取名“笋香堂”,后以字行。凌惕安去世于1950年,其生年未有准确记载,有1890年、1893年说。我们从他撰写的《黔故掇拾》中推算出,他生于1891年。《黔故掇拾》云:“乡贤辈之有名德者,余犹及见李苾园先生。光绪丁未岁,先生方主讲在籍,常以其暇日视学校,余时年十六,适在庠。遥见先生来,蹑朱履,袍色蔚蓝,修髯若雪,侍者二人扶掖登阶,巡行久之始去。及今思之,老辈风徽,至深引恭。”李苾园即李端棻。1901年李端棻被赦归回贵阳后,关心桑梓教育。“光绪丁未”即1907年,是年八月,李端棻到达德学校“视学”。当年十一月李即病逝,凌惕安时年16岁,按此推算,则知凌生于1891年。其籍贯,省图出版的《贵州古籍文献·提要目录》谓:“凌惕安,贵州独山人。”这一说法不确。凌惕安在《竹铭弟出族谱见字,敬书其后,得五十六韵》一诗中,有若干自注,注中,他详细的追述了自己祖籍及入黔始祖。凌氏一族入黔先人为凌沧洲。凌沧洲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以中牟(河南中牟)籍会试中进士,以后分发贵州,官至监司,此后沧洲一族入籍贵阳,是为贵阳人。该诗自注说:“吾家在黔坟墓,首数南明河畔梓木林马氏墓,盖沧洲公冢妇,而青阳公之配也。”凌青阳即沧洲长子,马氏即沧洲之儿媳。此诗写于1940年,凌诗自注还说:“今贵阳城内大井坎街尚遗先代故宅,颜曰:直方堂,据闻当年存有先人遗像、族谱,光绪三年丁丑二月十九日,近邻火药局灾,付之一炬。”
凌惕安是贵州省著名学者、藏书家。曾任贵阳达德学校中文教师、省参议员、贵州文献编辑馆编辑,1947年任贵州文献征辑馆委员会副主任。
作为学者,他编著有《柴翁书画集锦》、《清代贵州名贤像传》、《郑子尹先生年谱》、《黎莼斋先生年谱》、《滇游草》、《黔故掇拾》、《遵义夷牢溪谒墓记》、《笋香室牂牁故事》、《达德学校创办人黄干夫先生》、《咸同贵州军事史》等著作及《笋香室日记》。《柴翁书画集锦》,是收集郑珍的书、画。他对郑珍十分敬重,认为郑珍诗书画三绝。他在该书序中说:“惕安十余年来,百计访求,得书廿余事,诸体毕具,皆绝精之品,画则仅影山待归两草图而已。”他的《滇游草》集诗一百首,是1938年夏秋游历云南之作,在其“自序”中说:“独念生当今日,忿胡骑之侵陵,痛生灵之塗炭。”当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国,他的—些诗篇直指侵略者,如:“歌罢灵均重国殇,抚慈遗裔愿倾囊。长遗正气留天地,不愧挥戈有鲁阳。”(自注谓:旅次遇阵亡将士眷属还滇者,因捐赀慰问)。“鲁阳”战国时楚之县公,传说日暮与韩构难,鲁阳挥戈使太阳返回,后以“鲁阳挥戈”谓力挽危局。可见作者认为这些为国捐躯,走上抗日前线的将士及全国人民就是力挽危局之人。他喊出的“忿胡骑之侵陵,痛生灵之塗炭”,爱国之情,溢于诗中。他的《清代贵州名贤像传》,收集了43位清代贵州名人,以时代先后为序,第一位是吴中蕃,最后一位是雷廷珍,每像后附一传记及与像主有关的资料,使读者了解他们的事迹,该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他的《笋香室日记》,现存26册,藏于贵州省图书馆,省图出版的《贵州古籍文献·提要目录》介绍:“日记分辛酉、壬戍、癸亥、甲子四集,分别记述民国10年阴历4月27日至民国13年阴历11月24日近四年凌氏任职达德学校时所经历事,其中有关贵阳达德学校校史、贵州政治社会经济者多。”
作为藏书家,他收集丰富,诸凡金石、书画、名人信札、宋、元珍本等。他收藏的许多珍品文物,特别是信札,本应为原家族珍藏,不知何故亦到他手中,如郑珍临死时给唐鄂生(炯)的书信,“郑珍临殁致唐鄂生札,谆谆讬孤,殆成绝笔者……荟于蔽斋。”黎雪楼的《运铜纪程》一书稿,他说:“余访获其手稿,辑入《黔南丛书》中”。他还从书摊中收集到梁启超为李端棻所写的“墓志铭”手稿,等等。1936年,凌惕安将藏之明、清两朝贵州地方志53种、黔宦遗著26种,以较市场低得多的价格售给他所在的文献征集馆,这只是他藏书的一小部,解放后省文献征集馆将该馆藏书(包括上述凌氏所售之书)移交贵州省图书馆。近日,笔者在贵州师大图书馆古籍部阅读,顾劳先生告之,师大图书馆有凌惕安所藏《黔报》。观之,系大清宣统元年(1909年)一整年之报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