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培养数学思维、数学能力的实践研究 -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
高一数学思维训练教学研究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 陈茜
论文摘要: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所听公开课,通过具体的课堂案例分析,结合自己到一些反思,提出了在立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变式训练,联想教学等方式,掌握知识有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回归到本质的灵活转换,把不同章节内容通过对比、联想组成一个知识网,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训练 培养思维 发散思维 教学研究 变式教学
思维训练教学不仅仅是高三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高一教学中同样重要。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数学知识点增加、难度加大、计算和思维要求提高,很多高一学生感到迷茫,找不到学好数学的方法,从而失去学习信心。作为高一数学教师,不能按照知识点枯燥地进行“灌输式”、模仿式”教学,让学生觉得数学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要实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主体,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知识点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网,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理科思维能力,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笔者根据自己在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实践,以及从他人公开课的所学所想,提出一些自己的一些简单想法和建议。
一、通过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思维的广阔性就是将同一来源的信息,并列地展开可能出现的各种输出的联想,让学生全面细致、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新知识点引入时,不拘泥于常规、常法,强调开拓、变异,从多渠道寻求解答,它使学生思维流畅、变通、独立,最后轻松接受、理解新知识。
(1)穷举发散,寻求联系
案例1:在必修5基本不等式教学中,基本不等式的引入,可以由一个重要不等式为出发点,用替换的思想,先推出其它不等式,最后学生很自然通过重要不等式推出基本不等式。再通过一些替换,懂得如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当然在替换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替换的前提。
(1)用替换,得到不等式
(2)用替换,得到不等式
(3)用替换,得(替换前提:)
(4)用替换,得(替换前提:)
(5)用替换,得(替换前提:)
(6)用替换,得(替换前提:)
……
通过此种发散式穷举法,学生不但能掌握基本不等式应用的几种常见形式,而且能很好的掌握其本质及规律。
不仅新课需要发散式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复习课中同样需要培养这种思维,将知识点形成一个有联系的“网”映在脑海。
案例2:在三角函数复习课第一课时,复习任意角有关概念及公式,可以由任意角引出相关知识点:
由一个知识点引出相关知识点,不仅可以把教学过程组织得更加系统、有利于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可通过演绎式的发散思维,充分地把教学知识向纵深发展、使增强学生知识结构记忆能力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一题多解,拓宽思路
案例3:等差数列中,,,该数列前多少项和最小?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最小值?公差要满足什么条件,才会有最小值?
【学生分析】:,其中从某项开始,。
此时公差
解法1:
,
得到
设该数列前项的和最小,则有
即有 解得
前10项或者前11项和最小
解法2:,
,则,
前10项或者前11项和最小
解法3:
则的图象是抛物线上的一些点。
又,
的图象所在抛物线开口向上,
对称轴为
前10项或者前11项和最小
【点评】:此例题的三种解法中,学生选择第一种解法的较多,后两种解法较少。第二种解法体现等差数列和与项之间的关系;第三种解法本质体现了函数思想,让学生明白数列就是一种特殊的函数,从而实现了知识间连贯性,扩展了学生学习数列的思路,增强了学习兴趣。
(3)多题一解,发现规律
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所以教师应该指引方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题一解的引导,学生自己可以总结规律、发现本质。只有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规律,才能有深刻体会与记忆,以后遇到没有见过的题型,才能迎刃而解。
案例3:已知且,求的最小值。
【教师引导】:虽然 满足“一正”,但如果利用基本不等式,其中不满足“二定”的定值条件。那如何利用条件,得到大于等于某个定值。
学生根据以前讲的内容,类比,得到以下解法
【解法点评】:学生往往忽略了验证取等条件的重要性。此解法中,运用了两次基本不等式。一次取等条件是,另一次。由于,所以两个等号没法同时取到,则中无法取等。
不急于追求正确答案,而是通过对学生中普遍错误进行分析,让学生接受错误,明白数学的严谨性。从而提高追求正确的答案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班语言绘本《章鱼先生卖雨伞》PPT课件(原版有声动态).pptx
- 大学毕业设计 汽车悬挂系统设计.doc
-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快乐读书吧《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推进课.pptx VIP
- 2023年故宫博物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蒸汽爆破法制浆的研究进展 .pdf VIP
- 幼儿园园本培训课件.pptx VIP
-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汉办预测卷二.docx
- JB_T 14047-2021CN超超临界汽轮机用ZG13Cr9Mo2Co1NiVNbNB耐热钢铸件 技术条件.pdf
- 深入贯彻学习2025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测试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