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铎金声 清华人文一百年
木铎金声 清华人文一百年清华之于中国,是百年的辉煌与厚重,尤其是人文精神。
冯友兰尝言:“清华从游美学务处发展到现在,其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过程,是中国近代学术走向独立的过程。清华校史不仅有一校的意义,而且是反映中国近代学术逐渐走向独立的历史。”
的确,百年春秋,这一座人文荟萃、毓秀钟灵的清华园,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中经历了一次次凤凰涅桨的重生,在无数的“光荣与梦想”中见证了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沧桑历程。
知耻而后勇
清华的诞生,最初乃是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办起的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在美国,又通常叫做“赔款学校”;清华的“乳名”带着国耻的烙印,然而沉重的起点却书写了一段“痛苦与骄傲交织”的历史。
1911年4月1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急于向西方学习的清华人几乎是“把美国的学校整个搬到清华来”。 这也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从学校设施、管理体制到对学生的培养,无一不是美国式的。校园内所见之“四大建筑”,即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与科学馆,都是根据美国工程师的图纸建造起来的;学生所研习的各门功课,也主要是根据美国中学及大学课程内容而设置,包括全英文讲授的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课程。在学校范围内,英语代替了汉语,除了少数几门国学课是用汉语讲授外,其余的大部分课都用英语讲授。学校的行政会议、报告、期刊、校长或中外名人在学校的讲演、学生自己组织的辩论会等也都采用英语。更有甚者,早期的清华学校的校歌也是由一位美国女教师写的英文歌词。难怪乎,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参观清华之后有“清华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来的大学校”之叹。此言是褒是贬,颇具玩味。
因为,任何一个学校都需要创造并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的,而非从属的,她是遭遇艰难曲折时进发出的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力。当洗刷国耻的迫切与热忱回归到理性的审视与思考,清华人开始寻找着一种属于清华的精神,探寻一条学术独立之路。最具标志性的,是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的《君子》讲演,他借用《周易》中的话提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人“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此后,清华学校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并将这八个字刻于校徽之上,永久流传。时至今日,这八个字仍是清华校训,师生以此自律,视其为“清华精神”之精髓,代代相传。
从1913年10月清华送出去第一批留美生到1929年清华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学校先后选送留美生总计1099人,还有各种津贴生、官费生以及“袁氏后裔生”549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学成回国,并成为我国各界,特别是科学、文化和教育界的栋梁之才。侯德榜、金岳霖、吴宓、陈达、茅以升、叶企孙、陈岱孙、闻一多、潘光旦、梁实秋、梁思成、顾毓?、周培源、高士其、王力、马寅初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独立人文
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1928年,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这是清华学术走向独立的起点。梁启超在《学问独立与清华第二期事业》中直言,留学预备学校时期是清华的第一期事业,“于模仿裨贩上实已有相当之成绩”,但是“中国学问界决不以此为满足,自今以往,应渐脱离模贩时期,入于独立时期”。
梁任公看似平常的几句话却起到振聋发聩的功效,给清华的发展带来了莫大的助力。1925年,在学术独立的呼声中,清华国学研究院应运而生,一改清华建校以来忽视中国文化的风气。在国学研究院,最受瞩目的要算是“国学四大导师”,即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他们秉承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治学理想,开创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境界。一时间,清华国学院成为国学研究的“重镇”,并培养了一批“国学”人才――后人称之为“清华学派”,清华国学院也由此被人们视为“现代学术发展的两个里程碑”之一。
1929年,基于种种原因,煊赫一时的“清华国学院”结束了其短短四年的历史。但其传统却并没有就此中断,学术薪火正因她培养的一大批“以著述为毕生事业者”的国学人才而得以绵延。随后建立的文学院与国学研究院一脉相承,人文精神在此继续发扬光大,学术巨擘在此荟萃云集。中文系的朱自清、闻一多、杨树达,刘文典、俞平伯、陈寅恪(与历史系、哲学系台聘)、王力,外文系的吴宓、瑞恰慈、叶公超,哲学系的金岳霖、邓以蛰、张荫麟(与历史系合聘),历史系的雷海宗、吴晗,社会学系的陈达、潘光旦等教授,哪位不是声名显赫!如今,在夜阑人静时,路过清亭。闻亭,仍能依稀感到当年清华人文的流风余韵。
也许今天的人们更多地知道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而无法想象清华当年“长剑如花,白衣胜雪”的人文盛况。人文学科确曾是清华的半壁江山。它不仅是清华校史上的辉煌一页,也是中国近代学术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时至今日,清华文科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