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材中quot;问题quot;#39;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教社两套小学三年级德育教材.pdfVIP

小学德育教材中quot;问题quot;#39;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教社两套小学三年级德育教材.pdf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德育教材中amp;quot;问题amp;quot;amp;#39;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教社两套小学三年级德育教材.pdf

小学德育教材中“问题的比较研究术 ——基于人教社两套小学三年级德育教材 ◇章乐范燕燕 [摘要]通过“问题”呈现位置的比较,发现“问题”从利于教向利于学转变,从灌输向对话转变;通过 “问题”类型的比较,发现“问题”从认知取向向情感取向转变,从知、情、行比例严重失调向三者协调转变,而 且新教材更加重视综合型问题;通过“问题”表述的比较,发现“问题”从练习味向生活味转变,从图文结合以 文为主向图文结合以图为主转变,从第二人称表述为主向第一人称表述为主转变。 [关键词]问题小学德育德育教材 “问题”的设计是教材编写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 现情境的图片、文字之前或之后出现,如下册P33 分。“问题”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材编写的 的“我们生活在一起,当碰到下面的情况时,我们应 理念。通过对教材中“问题”的比较,不仅可以让教师 该怎么做呢?”(3)在一个活动之前以导语的形式出 从一个微观实践的视角了解新教材编写的理念,而 现,如下册P23的“这幅画中的圆圈可能是什么呢? 且也可以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使用这些“问 发挥你的想象力,把画儿画完。”(4)在情境人物的独 题”,提高课堂德育的有效性。本文旨在以新课改前 自中出现,如上册P46的“我们学校的规则可真多。 后两套人教版三年级德育教材为探讨对象,即《思想 那么,到底这些规则有什么用呢?” 品德》第五册…和第六册121与《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 (二)“问题”呈现位置变化所体现的理念转变 册【,1和下册【4】(以下分别简称为“旧教材”和“新教 教材从利于教向利于学的转变。旧教材把“问 材”)。 题”放在课文之后,以练习的形式出现,这样设计是 为了便于教师来评价学生理解德目的情况。而新教 一、“问题”呈现位置的比较 材中之所以“问题”呈现位置多样是因为这些“问题” (一)“问题”呈现位置特点的分析 要满足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要。首先,标题中的“问 从这两套教材来看,“问题”呈现位置的差异较 题”是为了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大。旧教材的几乎都是放在课文之后,以练习的形式 如?我是谁”就是通过这个学生似乎熟但又不熟的问 呈现,如第五册P16的“图上的小朋友这样做对不 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第二,单元前的 对?为什么?”而新教材除了每个单元前以导读形式 “问题”,是以基本问题的形式告诉学生本单元的学 固定呈现外,单元中“问题”呈现的位置则不固定。单 习目标,并让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开展学习。如 元前的“问题”如上册P57的“我在不同角色中应该 “我在不同角色中应该怎样做?承担着哪些责任?”第 怎样做?承担着哪些责任?”单元中“问题”呈现位置 三,一系列呈现情境的图片、文字之前或之后的“问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标题中出现, 题”与活动之前以导语形式出现的“问题”,则是发挥 如下册P38的“我们的生活需要谁?”(2)在一系列呈 着引导的作用,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你了解 幸本论文是刘次林教授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转型时期我国学校德育研究的反思》 (BW0703)的阶段成果,写作期间得到刘次林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64 。一—————————————————————]丝塑理丝垩盐课程教栅 自己吗?你喜欢什么?……让我们画个自画像吧。”第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有这样三个转变:第 四,情境人物独自中的“问题”;其实就是学生在生活 一,从认知取向转向情感取向转变。在旧教材中,理 中可能遇到的困惑,因此它们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