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城码头群坚守或者远去故事
山城码头群坚守或者远去故事时光荏苒,因码头而兴的山城,很难再找到几处码头还保留着当初的繁盛。它们就像功成身退的英雄,慢慢远离尘世……除了之前的十座必须知道的码头外,在山城峡江两畔,曾经或者现在的码头依然很多,它们其实一直在上演着消沉与坚守的故事……
东水门码头
地理位置:渝中区东正街外长江河岸
历史档案:民国以前,东水门码头是除朝天门码头以外的一个大码头,是当时重庆的政治、经济、金融中心区
今世现状:轮渡停运,如今只有少量驳船停靠,在建的东水门大桥将承载起连接两岸的新使命
过去到南岸,从东水门码头摆渡过河就到了对岸龙门浩。民国以前,川东道署、巴县学署、巴县文庙、城隍庙、湖广会馆、江南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陕西会馆、福建会馆、齐安公所等,都在东水门内附近一带,因此,东水门码头异常繁盛热闹。
东水码头旁,矗立着一座明清时期的宏大古建筑群——湖广会馆。湖广会馆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鳞次栉比,布局紧凑,结构严谨,造型精致。该会馆建筑采用四合院建筑形式布局,屋顶和屋墙造型生动,既有山地建筑特色,又有江南建筑风格。特别是5座精美绝伦的戏台,熠熠生辉的镏金木雕,展现出诱人的魅力。
湖广会馆历经300多年风雨,不仅成为人们了解重庆传统民俗民风的一个窗口,也成为欣赏重庆古代建筑的绝佳之所。湖广会馆是东水门码头的忠实伙伴,当码头随着时代变迁,封存进历史,只有它还矗立在东水门码头原来的位置,讲述着重庆昔日的繁荣,铭记着近代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商埠重地的荣耀。
南纪门码头
地理位置:渝中区南部偏西的长江北岸
历史档案:南纪门是长江上游来重庆途经的第一道城门,这里曾是水运木材、牲畜等货物的集散地,后主要以蔬菜、牲畜等为水运集散码头
今世现状:因城市建设已经消失
南纪二字,出自《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明初,筑“九开门”,取此门为南纪门,意为沿长江河岸的城门到此总汇。城门下的江边码头,因门而名。
南纪门码头偏西一带的长江河岸,枯水季节为宽阔平坦的珊瑚坝。城门与码头之间为南纪门正街,是为数不多的在城门外的正街之一。
南纪门以前是长江上游进重庆途经的第一道城门,因而该码头水运业务十分繁忙、热闹。曾是水运木材、牲畜等货物的集散地,码头靠西是屠宰业集中的川道拐街。后来,木材水运集散转到黄沙溪码头,南纪门码头便主要以蔬菜、牲畜等为水运集散码头。
从南纪门码头摆渡过江,对岸是南岸黄葛渡。1940年,从南纪门到黄葛渡改乘轮渡过江。1980年7月,石板坡长江大桥通车后,南纪门码头与黄葛渡之间的过江轮渡完全停运,水运货物业务逐渐萎缩停止。
黄葛渡码头
地理位置:南岸区西部的长江南岸,石板坡长江大桥南桥头下南滨路江边
历史档案:黄葛渡早在明朝时期已有木船摆渡过江,至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时,黄葛渡码头已有载人过江渡船八只,也是古巴渝十二景“黄葛晚渡”的描述地
今世现状:遗迹尚存江边,但码头已经荒废
黄葛渡早在明朝时期已有木船摆渡过江,至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时,黄葛渡码头已有载人过江木船八只。重庆开埠后,英国把持重庆海关,控制了港口管理权。南岸地区上起黄葛渡土地庙,下至窍角沱铁厂,全被划入海关管理范围。在海关指定的十几处轮船泊位中,南岸有八处,其中就包括黄葛渡码头。
黄葛渡系古代巴渝十二景之一“黄葛晚渡”。据清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巴渝十二景?小记》记载:“南纪门外大江对岸南城坪有黄葛古树,掩盖渡旁。横江大洲曰珊瑚坝。舟子曲折行乃达彼岸。雨余月际。遥睬江烟苍茫闻。舴艋往来,飘如一叶,亦佳趣也。”历代名人雅士多以“黄葛晚渡”为题留下了不少诗篇。最早可见于南宋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留下的《黄葛晚渡》诗:“龙门东去水和天,持渡行人暂息肩。自是晚来归兴急,江头争上夕阳船。”
昔日的黄葛渡码头,每当洪水季节,水势猛如蛟龙,由此摆渡木船过江,须分外小心,一遇风浪,即有船翻人亡之患。
龙门浩码头
地理位置:南岸区西部长江南岸,现南滨路江边
历史档案:早在宋代已形成水码头,清代成为粮食集散地,历来为重庆通往川南各地的要津
今世现状:码头遗迹因修南滨路而消失
龙门浩码头江边,有一块大石梁,随江水涨落而出没,其间,石梁的一个断开处分叉着水流,形成了浩口,可容船只出入,名为“龙门”,于是得名龙门浩。
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在石梁断开处两旁巨石上,刻有“龙门”二字。“龙门浩月”同样也属于古巴渝十二景之一。龙门浩码头处曾刻有“龙门浩月”石碑,以志胜迹。“龙门浩月”,世传有二:一种说法是江水东流,为陨石所阻,水流徐折而出,涌向江心,回环旋转,形如满月;另一种说法是皓月当空,倒映浩湾,江天月影,上下辉耀。
龙门浩码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