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讴歌走向多元-文化视角下新中国战争片
从讴歌走向多元:文化视角下新中国战争片[摘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后战争片的叙事进行了梳理,认为新中国战争片叙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政治文化下的英雄成长赞歌、经历浩劫后的文化反思、战争的“在场”体验与社会文化批判、战争片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战争片;文化视角;多元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战争片是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变化,新中国的战争片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对新中国战争片的叙事进行梳理,也同样可以反观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大致进程。总体来说,新中国战争片的文化进程大致有四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战争片是政治文化下的英雄赞歌;二是“文革”后到80年代初战争片的文化反思;三是80年代战争片对战争的“在场”体验;四是90年代以来,战争片呈现出文化多元的繁荣。
一、新中国成立伊始的英雄赞歌
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了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新时代,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盛典。为了庆祝这一盛典,电影行业与全国其他行业一样以实际行动向新中国的诞生献礼。缅怀过去的峥嵘岁月,悼念为国家和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战友,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珍惜保卫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成为电影的主题。于是战争片天然地成为表现这些主题的第一选择:国家支持拍,创作者乐于拍,观众喜欢看。
(一)英雄成长故事
解放使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但如何投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对普通民众来说本身也是一个成长的政治课题。为了缅怀在解放大业中逝去的英雄,也为了给普通民众提供成长的范本,17年时期战争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表现英雄在政治上的成长历程。
英雄出身于受尽剥削压迫的最底层,当他们被逼至绝境的时刻,拯救者(党的代表者)将他们救出,并指给他们人生的道路。如《中华女儿》中的胡秀芝和《红色娘子军》中的琼花。“反动派穷凶极恶,老百姓苦难重重。解放军神兵天降,受难者重见天日。”①被拯救者参加了革命的队伍,并在经历了挫折后,如琼花和董存瑞(《董存瑞》),在引路人(冷云、洪长青、老班长等)的指引下在斗争中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无产阶级战士。“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城,而是可以迅速地消灭的。”②
(二)英雄的泛化
在17年的电影创作中,除了偶有已牺牲的真实英雄人物得到表现(如赵一曼、刘胡兰),我军的高级将领和领袖都未以具体形象出现在银幕上,职务最高的可能就是《南征北战》中的军长形象了。③战争片中的英雄大都是电影工作者“虚构”的艺术形象。“虚化”的艺术形象和相似的成长故事使得战争片中的英雄们具备较多的共性,产生泛化效果。
泛化首先突出表现在对英雄群体的塑造。许多战争片中的英雄不是一个而是群体,虽然个体在故事中均有比重不一的塑造,但革命战士的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其次,即使影片较为集中地刻画了英雄个体的形象,但当英雄经历了成长、取得了胜利后,英雄的个体往往也会融入到群体中去,使英雄的个体形象泛化为群像。比如《红色娘子军》的最后,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琼花,在激昂的歌声中走入革命队伍,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类似场面不断重复,其中的政治文化寓意指向明确:正义最终会战胜邪恶,胜利属于英雄所代表的人民。④
二、“文革”后战争片中的文化反思
在十年文化的浩劫中,人情与人性成了资产阶级的代名词,表现战争的苦难与悲欢离合是“对社会主义的恶毒污蔑”,人物的亲情爱情一律是“资产阶级的毒草”。在“文革”后到80年代初,随着电影理论研究的热潮涌起,国家对电影创作的鼓励,一批视角新颖,弥补十多年来人情和人性缺席的电影新作与全社会的文化反思浪潮共同涌起。
(一)细腻深入的人情、人性美的诉求
电影《小花》以革命战争为背景,以战争中人们的生离死别为主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女与兄妹的亲情,也若隐若现地尝试了爱情的表达。全片剧情紧紧围绕着“情”,表现手法非常现代化,打破了传统的线形、单向的叙事套路,用闪念、回忆等“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物心理,对人情、人性美的诉求。电影《今夜星光灿烂》从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展示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牺牲——来表现战士们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纯真理想的失落与追寻
在电影《归心似箭》中,“抗联”连长魏得胜负伤被俘,逃脱后不断地寻找部队。经历了金钱的诱惑、死亡的考验,并与精心照料他的齐玉贞产生了浓厚的情感。但魏得胜依然归心似箭,任何情况都动摇不了他寻找部队的决心。与琼花等从民间投奔队伍不同,魏得胜从一开始就是坚定的战士,离开队伍后重新寻找队伍。部队是精神家园,掉队和寻找隐喻了经历浩劫之后,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失落、迷茫与追寻,与8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伤痕之后理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