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女性法律地位的再认识
张志京+
在向以男性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处于对男性的屈从地位,
男性统治和压迫女性完全是天经地义。因而,中国古代女性的从属法
律地位,早已盖棺论定。现代著名的法制史大家瞿同祖先生认为:在
三从主义之下(从父、从夫、从子),女人从生至死可以说皆处于从属
地位……就是夫死,也只能由子或孙继之为家长。①对此,当代最负盛
名的女权主义者、法国著名作家西蒙·波伏娃也有论及:多少世纪以
来,他的态度(指西方男人)一直在演变,从而也引起了女人命运的
演变……东方的妇女史,如印度和中国,实际上是一部妇女长期受奴
役、固定不变的历史②。
古代中国,男尊女卑是两性关系的主旋律,而且愈到封建社会晚
期,女性法律地位愈低下。但是,作为母亲的女性是否也受到法律歧
视?夫死是否从子?其法律地位是否总是低于西方女性?我们不妨从
中国古代法律涉及父祖享有的家长权诸方面,考察一下作为母亲的女
性的法律状态。同时扩展视野,浏览若干古老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
以期扩大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多方位、多层面把握女性的法律地位,
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体认。
·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副教授。
①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2一103页。
②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2
867
一、对中国古代母亲法律地位的考察
1.主婚权与财产权
(1)主婚权
所谓婚姻,乃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①。婚
姻既是为了“合二姓之好”,在两个家族之间建立亲属关系,始终不曾
涉及男女本人意志,因而婚姻的缔结必然也必须由家长决定、主持和
操办。
主婚权是家长权的一部分,家长主婚权的传统极其久远,诗经就
有多处记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②“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
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③
子女的婚嫁完全听凭家长意志,家长的这一威权得到法律的承认和强
有力的支持。
祖母、母亲与父祖作为直系尊亲属同为主婚权的第一顺序人。《唐
律·户婚》规定:祖父母、父母在,为当然主婚人;在祖父母、父母不
在的情形下,方可由其他尊长主婚。元朝《通制条格》规定:“嫁女皆
由祖父母、父母”。明朝《户令》规定:“凡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
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若亡夫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
主婚”。只有子女远在他乡,才有些许变通的可能。《唐律·户婚》规
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婚如法;未
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事实上,父母还可以在事先完全不告诉
儿子的情况下,为儿子把妻娶回。如东汉戴封外出求学,“父母以封当
回,预为娶妻”④。汉朝还发生过一件有意思的事:甲的丈夫乘船,遇
海难船毁人亡,无法安葬。四个月后,甲的母亲便把甲另行改嫁。此
事在当时引起争议,有人认为,甲的丈夫死而未葬,依法不能嫁人,
否则算私为人妻,应当弃市。董仲舒认为,根据“妇人无专制擅恣之
①《礼记·昏义》。
②《诗经·齐风·南山》。
③《诗经·郑风·将仲子》。
④《太平御览》卷611引谢承:《后汉书》。
868
行,听从为顺”的礼义,甲既然是其尊长所嫁,是听从父母之命,不
能算作“私为人妻”,因此不当判罪。甲因听从母命,竟然逃脱了一项
致命的罪名①。后世还有民间流传的歌谣这样说:“娘、娘、娘,把我
卖到东汴梁,寻个女婿秃和尚。叫我心中多麽痛,叫我何时见爹娘。”②
可见母命的权威以及人们对母命的普遍认同程度。
同样,婚姻的解除,往往也受到父母支配。《礼记·内则》明确表
示:“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日:是善事我,
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作为离婚条件的“七出”原本是礼制规
范,汉代之后被纳入法律之中。唐令规定:“诸弃妻须有七出之状,一
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③。
“虽犯七出有三不去。三不去者,谓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
三有所受无所归”,但妻子“若犯恶疾及奸者,不用此律”④。即妻如果
有恶疾或犯奸,即便有“三不去”的理由,也不能拒绝休弃。后世沿
袭此制,元、明、清各律与唐、宋律只在“三不去”的例外规定上略
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