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应用
试谈修辞手法在作文写作中应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这是高中生的普遍感受。究竟难在哪里?笔者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容易得到提高;论据材料经过一定量的积累,也可以变得不断丰富。但是,语言平淡乏味、缺乏文采的问题却很难解决。而修辞手法就是“彩凤双飞翼”, 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不失为增加文章文采的简单有效的方法。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将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把引用、排比、比喻、对比、反问、衬托等修辞列为积极修辞,认为积极修辞不仅要使人理会,还要使人“感受”,要求语言不仅意思准确、明白,而且还要形象、生动、活泼。
修辞手法对高中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关于修辞知识点的考查,在高考中的诗词鉴赏、散文阅读和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考点中都多有涉及,但是学生们大多仅仅从解题的角度出发,去熟练地背记修辞手法的定义和表达效果,而很少能在自己写作文时有意识地运用几种自己熟悉的修辞,结果失去了一次使自己文章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笔者从作文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自己对作文中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看法,希望能给读者以有益的启发。
(一)引用
“引用”是否修辞,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但是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明确将“引用”列为修辞手法。引用是写文章时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常是在文章中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词、成语俗语、寓言故事等,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学生写文章时一般写的都是自己的话,如果能够插入现成的经典话语,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例如中国的古典诗词,语言凝练,含蓄蕴藉,文采飞扬,如果适当地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必将使自己的文章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谈“壮志”,可以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谈乐观豪迈的气概,可以引用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古诗词的形式是自由活泼的: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引用的古诗词可以用来拟题,也可以用在文章开头、正文和结尾中。
又如一些名言警句,出自权威之口,短小精悍,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引用这些名言警句,自然能够使人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在议论的过程中,如果引用一些经典例子,则会使文章论据确凿,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如以“友谊”为话题,可以引用“高山流水”、“管鲍分金”的故事,可以引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这些例子比我们举同学之间的例子要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说服力。
(二)排比
排比是把结构大致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
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凝练,富于节奏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势,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如“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如“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如“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青春是一面旗帜,她召唤着我们勇敢前行;青春是一本教科书,她启迪着我们的智慧和心灵”。这些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强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排比句可以用在文章开头,先声夺人,也可用在议论文正文的举例中,即通常说的“排例”。如:“蓄势,要有长时间耐心的准备。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图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由弱转强,真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遂成《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书写,就池洗砚,使水池变墨池,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遂成一代书圣。”同样,排比也可用在结尾,增强议论抒情的力量。
(三)比喻
黄伯荣在《现代汉语》中说: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
如写“愁”,“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李煜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绪比作春江水,可见愁之浓、愁之多。还如要表现一个女孩的美,光说很美很美,别人可能感觉不到美,但是用人们熟悉的美的事物打比方,就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小轩作词的《东方女孩》:“她的眉呀眉,像双雁飞过长江水;她的眼呀眼,好像西湖水含烟;她的唇呀唇,像栖霞山上枫如醉;她的心呀心,天山雪般晶莹。”相信只要听了这首歌的人,都会被“东方女孩”的美丽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