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养老保障中的文化基因——中国尊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oc
浅析中国养老保障中的文化基因——中国尊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尊老文化的历史传统
中国有着丰富的尊老文化和悠久的敬老传统。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尽管原始社会早期由于食物的缺乏以及迁徙生活的特点,导致人们按照孕妇—儿童、青少年、妇女—长老—成年男子—老人的顺序分配猎物,那时,杀死老人和赡养老人同样具有合理性。但是,自从原始社会晚期直到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来,老年人都备受尊重。原始社会晚期,人类进入磨制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相对有所提高,人类婚姻形式进入对偶婚制,社会组织以氏族公社为主,老年人熟知氏族传统,而且集智慧与权威于一身,因而备受尊崇。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描述了这一时期的状况,那是一个大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鳃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以说,从那时起,中国就初步形成了尊老养老的传统。到了思想极其活跃丰富的春秋战国时期,养老文化更是以典籍和制度的形式呈现于世。特别是儒家思想更是以“孝”为先,倡导“孝、梯、忠、信、礼、义、廉、耻”,重亲情,张扬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从敬老称谓和养老制度中即可看出这一点。《礼记》中按不同的年龄段称谓老人,并给予对应的待遇:“六十曰奎,七十日老,八十、九十曰髦……百年日期颐。”(《礼记·曲礼上》)对普通百姓来说,善待老人是孝道在家庭内的体现,子孝则家齐;而天子养老,就等于养天下之父,是以孝治天下。从养老制度角度来讲,《礼记·内则》里面提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可以由不同层次的政府养护:“凡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警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对老年人的重视,在其他思想流派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体现。如《墨子》从家庭伦理和人际和谐的角度提出父爱子,子爱父的兼相爱思想,通过分析“父自爱也不爱子,子自爱也不爱父”将导致的后果来倡导养老的重要性;《管子》从政府责任和社会稳定的视角提出国君出巡时要行九项惠政,其中第一就是安老,即凡国都要设掌老一职负责养老事宜。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尊老思想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梯,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弟子规》更是把“首孝梯,次谨记”放在了篇首。由此足可以看出尊老、养老、终老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种尊老、养老、终老的文化传统经过两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对中华儿女的代际关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子女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开始生活在以家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中,老年一代不仅传授给子女或孙子女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向他们灌输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简拙的是非观念,这其中就包括以孝顺、报恩等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伦理规范,这些观念随着个人成长而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的价值观中,成为不容置疑的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绵延几千年,渐渐超越了养儿防老的个人行为而成为一种固有的社会行为规范。人们尊奉“百事孝为先”的理念,真心实意地把养老作为不容推卸的责任,无论经济条件如何,都会心甘情愿地把赡养老人作为自己行为选择时首先考虑的事情,这样一来,即使无法提供丰厚的物质生活,也可以使老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那么,传统尊老文化何以存在几千年?它是如何对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呢?
二、尊老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
人是文化性动物,人创造文化并通过文化重塑自己,而文化的积淀与传承不是偶然的,是有其存在的根基和规律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隐藏在中国尊老敬老文化背后的规律和根基就是中国社会。因此,研究尊老文化必然要研究中国社会,以此分析尊老文化滋生的土壤,进而探讨其在新形势下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人是以社会性为根本特色的存在物,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客观系统,是由生产力系统、生产关系系统、文化精神系统、交往系统以及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意识、民族发展等子系统构成的综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能获得知识的传授、道德的教化、技能的培养和规范的训练,进而从一个蒙昧的自然人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人。这就是说,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个体的发展以及认识的提升都是在后天逐步形成的,即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习成而性与成”。所以,尊老文化必然是在中国深厚的经济、政治、文化根基中形成、发展、积淀、升华、传承的。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在经济方面,中国向来以农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生产方式上,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即使封建社会后期出现工业文明的雏形,也都是以小作坊为主,所以,家长不仅在生产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在产品分配中居支配地位。这就决定了家长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必然是决定与服从的关系,这种经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民主与信任 ——从美国银行案看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doc
-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乐坊现象.doc
- 民事侵权归责原则之责解析.doc
- 民事证据制度中的法定与裁量.doc
- 民事证明责任正置与倒置的划分.doc
- 民事诉讼中的民法理念散论.doc
- 民企发展中的流星现象探析.doc
- 民俗文化工作者需要打破研究工作中的恋旧情结.doc
- 民国后期西康省农业改进所的设立始末及其历史意义.doc
- 民工荒——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框架下的解释.doc
- 金融产品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积极适应市场风格,行为金融+机器学习新发现.pdf
- 交运物流2024年度投资策略:转型十字路,峰回路又转(2023120317).pdf
- 建材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板块持续磨底,重点关注需求侧复苏.pdf
- 宏观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之路.pdf
- 光储氢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在春季,需求的非线性增长曙光初现.pdf
- 公用环保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电改持续推进,火电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pdf
- 房地产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聚焦三大工程,静待需求修复.pdf
- 保险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资产负债匹配穿越利率周期.pdf
- 政策研究2024年宏观政策与经济形势展望:共识与分歧.pdf
- 有色金属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新旧需求共振&工业原料受限,构筑有色大海星辰.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