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儿调大山里飘出世界名曲.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啰儿调大山里飘出世界名曲

啰儿调大山里飘出世界名曲● 地理位置:石柱县 ● 重要档案: 儿调题材多种多样,有放牛歌、砍柴歌、薅秧歌等等。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搞大集体,吃大锅饭,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人们边唱啰儿调边劳动的场面可谓热火朝天,随处可见。 ● 最美理由:内容丰富多样、曲调简洁多变、乡音乡韵浓郁的独立的民歌歌种,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代表作《太阳出来喜洋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经典民歌。 8年前,央视西部频道《魅力12》栏目要寻访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发源地,于是找到了石柱。一时间整个县城都沸腾了,电视台每天从早到晚乐此不疲一遍遍播放着央视的这期节目。石柱人做梦也没想到,那首唱响祖国大江南北,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经典民歌的《太阳出来喜洋洋》,竟是改编自他们那土生土长的山歌。石柱人从此也知道了,在民歌分类上,他们的民歌被称之为“啰儿调”。许多老一辈石柱人感概万千,自己小时候牵着牛羊漫山遍野乱跑时的小调,许多年后居然登堂入室,成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名曲。 与竹枝词同源的世界名曲 啰儿调起源于何时已无迹可寻,从一些传承人的口中得知,至少有上百年的传唱历史。但可以确定的是,石柱啰儿调民歌与唐宋时期的竹枝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北宋诗词大家黄庭坚说:“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从地域上看,竹枝词在“三巴”和“湖湘”一带流行,石柱县便正好处于其中间地带。同时,竹枝词创始人白居易当年为官的忠州也包括了今天石柱县域的大部分地方。可以想见,由于石柱县“两山夹一槽”的特殊地貌不便于文化的流失,所以那特别的啰儿调,很有可能便是唐宋竹枝词的原生态形式。 啰儿调题材多种多样,有放牛歌、砍柴歌、薅秧歌等等。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搞大集体,吃大锅饭,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人们边唱啰儿调边劳动的场面可谓热火朝天,随处可见。枫木乡传承人刘永斌也说:在他小时候,人们薅秧时,会支上一个大架子,摆上锣鼓,请一位懂得鼓乐节奏的劳动力来擂鼓,全寨人其乐融融。实际上,在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农耕社会,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经常是借助唱歌来调动人的劳动热情;同时,在山大人稀的自然环境中,上山劳作的人们还可以借助喊山歌来驱逐寂寞和恐惧。在那个娱乐方式较少的年代,啰儿调是老少皆宜的歌曲,大家都喜欢演唱。 演唱啰儿调,歌曲音调主体一致,但也有些小变化,演唱者会不时在句末加些装饰音来彰显个人特色。歌词句式大多为七字句,可以即兴填词、现场发挥,酣畅淋漓地表达歌者的真情实感。有的歌曲调相同而词不同;有的歌词直白通俗,逼真地反映了当地土家人的生活、劳动、民风、民俗、情感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内容,它音韵淳朴而浓郁,特别是大量运用“啰儿”、“啰儿啰”、“啰”等习惯性方言衬词的特性,使曲子音调与当地土家族方言的四声声调紧密结合,率真地表现了土家人乐观、豁达、睿智、幽默的性格。 啰儿调的最佳伴侣:咂酒 啰儿调的发源地石柱,是个独处大山之间的土家族自治县,它位于长江南岸,以“石潼关、砫蒲关”的首字来命名,此外,石柱还也有一个得名的原因是:在县城东面山上,有一对巨石酷似少男少女,分别称为“男女石柱”。这片地域其实是个交界地带,除湖北之外,还与贵州临近。 在石柱寻访正宗的啰儿调,最好是深入到石柱的土家山寨中。这些山寨坐落在重庆极东的地方,星星点点地分布在一个大峡谷底的盆地中央,被一条名叫玉带河的小河串联起来,河的两岸绿树婆娑,吊脚楼的倒影在水中微微荡漾,显得格外幽雅。 这些土家寨子通常隐藏在一大片竹林里,一排排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地一直从山脚分布到山腰。吊脚楼下面,是几根硕大的木柱在支撑着楼的三个角,吊脚楼之间有宽敞的巷道,楼上四周建有封闭式的走廊和阳台,楼的下面则分布着猪圈、牛栏、鸡舍和兔场。 吊脚楼全由松柏木和枫香木镶嵌而成,地板、墙壁还不时散发着清新的木香味。从楼上望去,村外小河边偶尔有村姑正汲水而归,头顶上的花头巾和裙裾在微风中徐徐摆动,牧童骑在一头大水牛背上,手中的长笛不时飘出一段纯美的乐曲。让人产生一种返璞归真之感。 在这里,唱着啰儿调的同时,最好能再吸几口“咂酒”。土家人的山地多,水田少,盛产各种杂粮,他们喝的就是用高粱酿制而成的咂酒,色泽淡黄,而那泛绿的悬浮在酒坛里的一颗颗像珍珠状的东西,就是高粱。咂酒可像茶一样地饮泡三次,但以第二次的口味为最佳。饮酒者咬住那插入坛中的竹管往嘴里轻轻一吸,蜜一样温热的浓汁就会涌进口里,咂酒浓浓的醇香便瞬间弥漫了感官。 关于土家咂酒,还有许多美丽的故事。相传唐代诗人白居易因为得罪权贵被贬到江州做官时,替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当地老百姓十分感激,就给他送了许多高粱,嗜酒如命、生性豪爽的白居易,就将盛高粱的坛子进行蒸煮,发酵,酿制出了咂酒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