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间质性肾炎80例临床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急性间质性肾炎80例临床研究

急性间质性肾炎80例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观察药物相关性急性间质性肾炎(DAIN)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和病理检查特点。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按照肌酐恢复情况分为两组:急性组(3个月内即恢复正常)48例和慢性化组(3个月肌酐未恢复正常)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尿生物学标志物)及病理特点。结果:血液检查:慢性化组血红蛋白低于急性组,而IgE升高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CRP比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检查:慢性化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明显高于急性组。尿生物学标志物:急性组的尿NAG和α1-MG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化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室指标 血液检查:采用AB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MICROS60)进行血常规测定,HF-2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IgE、CRP。尿液检查: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 上海北加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检测尿液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尿生物学标志物:采用4HP-NAG底物法检测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α1-微球蛋白(α1-MG)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IMMAGE 800全自动散射比浊仪检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 1.3 肾活检病理 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负压式肾活检。光镜下观察肾小管病变: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刷状缘脱落,小管炎,小管再生。肾间质病变:间质浸润细胞、嗜酸细胞浸润、间质淋巴细胞计数,肾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3]。用BI-200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相对定量分析,每例选取8个视野,计算间质弥漫细胞浸润率[4]。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法;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 字2检验。P0.05)。尿液检测指标:慢性化组RBP高于急性组,IL-6水平高于急性组(P0.05);而间质弥漫细胞浸润和间质水肿明显重于急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药物的广泛应用,AIN 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导致AIN的原因比较多,其中最常见的是药物、感染、全身性疾病等。抗生素未普遍使用前,感染是最主要原因,而近年DAIN 已成为首要的病因[5]。 本研究观察了DAIN患者的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指标及肾穿刺病理特点,观察到慢性化组贫血发生率高于急性组,可能与在慢性肾损伤过程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有关;急性组IgE较高,可能与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有关;血CRP水平两组无差异,提示血浆炎症水平相似。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化组RBP高于急性组,IL-6水平高于急性组;而尿NAG、α1-MG均低于急性组,提示尿RBP升高是DAIN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由于IL-6参与炎症和纤维增生,IL-6水平升高参与慢性化组的慢性病变过程。急性组尿α1-MG和NAG较高,提示两者可反应急性活动性炎症病变,这与吴昱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肾组织病理是确诊DAIN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通过肾组织病理检查明确病理损害的程度并决定治疗方案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7]。本研究观察到慢性化组患者肾间质弥漫细胞浸润及间质水肿更加严重,提示肾小管间质损伤与肾功能关系密切,小管间质病变进一步引起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并发症出现,最终导致慢性化进程[8]。总之,尿α1-MG和NAG增高提示间质性肾炎的急性损伤;浸润细胞多,肾小管间质病变重者易进展为慢性,应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俊霞,苏涛,李晓玫.不同致病药物相关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特点分析[J].北京医学,2009,31(3):146-149. [2] 郑茜子,苏涛,王玉.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1,13(4):218-222. [3] 陈冬梅,唐政,罗春雷,等.药物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及病理特征[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2):122-124. [4] 陈秀强,刘思良.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36例的临床及病理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7):838-839. [5] 刘海霞,郭明好.药物相关性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诊治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28(3):382-384,387. [6] 吴昱,苏涛,杨莉,等.几种尿标志物在急性药物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2):164-168. [7] 谭东阳.激素治疗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的疗效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2):281-282. [8]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