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

七、网络资源链接 孔子2000: 《中国儒学年鉴》社主办的中国儒学网: 中国儒学网(四川大学哲学系): 中国孟子: 国际儒学联合会: 儒学研究(山大): 人大孔研院: 中国孔子研究院: 第四讲 第四讲:先秦儒家思想概要 儒与儒家 孔子思想概要 孟子思想概要 荀子思想概要 儒家的总体思想特征 参考书目 网络资源链接 第四讲 一、儒与儒家 第四讲 “儒”,古同“懦 ”,心之所需,也指柔弱如水的意思。《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1、儒职事的发展变化: a、宗教之职(例:主持雩yu祭;“相”等); b、主持“红白”喜事,吹打弹拉(音乐); c、在职教授“六艺”者(官师不分); d、在职专门教授“礼乐”者(政治类教师); e、“致仕”后的“教师”(文化传承)。 2、孔子的经历与此类似,故称其所创学派为“儒家”。 第四讲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宋明时期 明清之际 百家争鸣 孔子创立儒家思想 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儒学 儒学创立, 不被重用 发展壮大,被冷落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程朱理学(二程,朱熹) 陆王心学(陆九渊,王阳明) 李贽 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反对君主专制 经世致用思想 确立儒家正统思想 大发展 反思,升华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仁的思想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 儒家的四个阶段: 二、孔子思想概要 (一)孔子 (二)天命观--继承发展;模棱两可。 1、天(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 《论语.阳货》说:“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先进》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第四讲 2、命 《宪问》说:“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它们在人类能控制的范围之外。 3、性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 君子与小人 1.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仁的实质: 爱人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 (二)孔子的仁、礼观--仁内礼外,自觉自控。 思考:仁爱与兼爱的区别 2.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 礼的实质: 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 1)仁的亲亲之杀和义的尊贤之等自然产生礼。 2)克己复礼的背景 3)礼和法的区别 《礼记》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勿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勿以从前。所恶于右,勿以交于左,所恶于左,勿以交于右”。 《礼记》说:“所求乎父,以事子。…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思考:礼仪在今天的影响 (三)孔子的政治观--终极为“大同”;当下为“小康”。 1.德治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第四讲 2.足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再去?“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孔子“所重:民、食、丧、祭。” 3.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四)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五)孔子的文化观--和而不同。 (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内外同控、有序和谐) 第四讲 三、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