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织锦-概况
壮锦 皎皎白苎白且鲜,将作春衣称少年 简介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从宋代起,才改称为僮,又改称为壮。壮族有很古老的历史,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最适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 历史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在历史上,壮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在不断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壮锦也明显受到汉锦的影响,尤其是蜀锦的影响最大。它既吸收了蜀锦挑花结本绝技,又保留了少数民族锦所特有的那种通经断纬随心所欲变化色彩的特点。 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说: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丝布,食单等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到了宋代,壮族的手工纺织业更为发达。当时,宋王朝需要“绸绢纳布丝锦以供军需”,在四川设了“蜀锦院”,有大量的蜀锦运来广西,再由广西输出口外。壮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锦的工艺,著名的壮锦也就应运而生。 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 壮锦 蜀锦 原料、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壮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蚕丝和棉纱,靠人工生产。 丝绒:从种桑养蚕,到拣、夹、纺、漂、染,均由织锦者自己完成。 棉纱:从种棉到纺纱,经过去籽、弹花、纺、染、浆等工序。 染料:利用当地植物和有色土来进行。红色用土朱、胭脂花、苏木,黄色用黄泥、姜黄,蓝色用蓝靛,绿色用树皮、绿草,灰色则用黑土、草灰。用土料搭配可染出多种颜色。 壮锦的织机是百年前就已经定型,再经过不断改变的小木机。结构简单,机织轻便,易于操作,使用方便但是效率颇低。 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枯燥而复杂的工艺,虽然它对操作者的文化素质并没有太大的要求,然而每天数万次机械的动作确实是织锦人极大考验。织锦时,艺人按着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就按照花笼上的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便把花纹体现在锦面上。 传统的壮锦图案来自壮族妇女对大自然的观察、感悟与想象,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的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纹样,壮族妇女采用艺术的手法,将本民族崇拜的日月星辰、祥禽瑞兽或奇花异草巧妙地编织于织锦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壮锦图案纹样造型概括简练、朴实大方,在形式上主要有几何纹样、自然纹样和装饰纹样三种。 原料、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八旬“织女”织壮锦 第二届“金绣杯”摄影大赛获奖作品 原料、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图案分析 此类图案具有中心对称的共同特征 大体表现为以大元素为主体 四个角点缀以小元素 能突显形式上对称稳重的美感 常见图案有花、线条等 色调为单色或者统一色系 以红、黄、蓝最为多见 图案分析 此类图案也具有中心对称特征 以大面积有序线条 围绕中心小元素组成画面主体 加以小方块点缀 长以偏冷色调出现 视觉冲击力较强 图案分析 此类图案虽同样对称 但只有左右或上下对称 基本用线条完成 图案元素为中国传统吉祥元素 用色大胆丰富 图案分析 此类图案为单个或重复循环出现的四边形 色调常见暖色调 传承现状与意义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短暂的发展辉煌后,壮锦文化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和众多传统民间手工艺一样,正在从现实中慢慢的消逝。 手工织造的壮锦产量极低,一个熟练的妇女一天只能织一尺左右,而用要做一幅被面则需要用到至少六尺左右的壮锦;其次,织锦的收入极低,妇女们无利可图。传统的一斤的价钱丝绒大约为240元,而一斤的丝绒通常也只能织到六尺锦,也就是说只能做一幅被面;再加上六天(六尺除以一尺/天)的人工和其他的一些材料费用,一幅被面的成本早已在四五百元之上。因此,手工的壮锦产品不太可能被再当做日用消费品,其意义只能作为一种民族工艺美术品来为人所接受。 另外,这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大都靠口传身授,生存困境使得年轻一代望而却步,使得织锦技艺后继乏人。因此,我们认为,艺人工匠的个人生存条件,是民间技艺得以发展的前提。 壮锦织造的织造过程复杂,需要专门的机器来纺织,而不非能像十字绣那样可以大规模地普及甚至风靡。 再者,当地政府财力有限,并未对壮锦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宣传。 因此,我们看到,由于壮锦实用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