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年龄交代-解读九斤老太思想成因及形象意义切入点
年龄交代:解读九斤老太思想成因及形象意义切入点九斤老太是鲁迅小说《风波》中描写最精彩的一个人物形象。她几乎看不惯眼前的一切,内心总是“不平”,动辄“大怒”,言必称“从前”,最爱说“一代不如一代”。她的言行真实地表现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民因不满现实而眷恋往昔的心理状态。对于他的言论和思想,历来的有关文艺专著和教育类书刊基本上都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她的思想落后、保守、复旧,似乎总是与社会现实唱反调。而我认为,她的言论和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有其深刻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历史渊源,并且表现出可贵的历史评判精神和现实否定精神。我们只要从文中屡次出现的对九斤老太的年龄交代入手,以此为线索,寻找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就可以找到这些渊源,从而弄清作者对九斤老太言论和思想的态度究竟如何,并进一步认识这一形象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
一、从年龄切入,可找到其思想和言论形成的个人和家庭原因
九斤老太是何时变成“不平家”的?从小说中看,当是在“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且“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她的世界观何以偏偏在五十岁以后发生巨大变化?我认为,这个年龄界限本身就是原因。其次是家庭原因:一是亡夫丧子,家庭残破。二是人丁不旺,后继乏人。三是 “家景”“黯淡”,生活恶化。四是家庭伦理渐失,尊严受到冲击。
二、从年龄切入,可找到其言论、思想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
在“风波”故事发生(1917年)时,九斤老太已经七十九岁了。据此推算,她当出生于1838年。我们知道,1840年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灾人祸不断,九斤老太的七十九岁高龄几乎与中国近代史同始终。她也许不能亲历其中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但却由于能直接或间接感受到每一个事件对鲁镇的影响而心生不满。
三、从以上两点原因的分析可以做出两点推论
1.作者所持的态度。
从上文可以看出,九斤老太思想的形成既有其个人和家庭的原因,也有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应当说,这种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不断走下坡路的人生、家庭和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代表了人们对于这段历史和现实的基本看法,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既然九斤老太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那么能否就全面肯定它呢?不能,这种思想中“眷恋往昔”的一面显然应该是基本否定的。复旧、保古恰是鲁迅先生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的。
从《风波》中明显可以看到,九斤老太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就是“不满”,她所不满的是一个总体状况日益恶化的社会。最值得称道的是,她极度不满辛亥革命“只是剪人家的辫子”这一做法,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揭示可谓一针见血。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以“不平家”来称呼50岁以后的她,又为什么要让年届八旬的她“仍然不平而且康健”了。显然这是一种肯定、一种褒奖。历史地看,不满往往孕育着希望,它是革新的先决条件;没有不满便没有抗争,也就没有未来。因此,对九斤老太的思想绝不能“一棍子打死”,而应该是辩证地分析对待,既有所否定也有所肯定。这应当是鲁迅先生的态度。他肯定会清醒地认识到,对于像九斤老太这样因不满现实而眷恋往昔的人,若不加以正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就会走向保守复旧,甚至会开历史的倒车。
2.九斤老太形象的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把九斤老太作为中国近代八十年社会历史的见证者、评判者和不满者来刻画的。他要借助这一人物形象,一方面彻底否定反动政府御用文人即所谓的“文豪”们对当时贫穷、黑暗的农村社会面貌的粉饰和美化,表现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另一方面启示人们:社会政治革命并不能独立地真正变革民族的命运,仅有不满情绪的劳苦大众是无法自觉看到未来的曙光的,只有大力发动文化思想革命,高扬启蒙大旗,完成“立人”使命,才能带领他们“毁坏这铁屋子”(《呐喊
借助多种方式、在文中屡次出现的年龄交代,在《风波》中绝对不是摆设,而是一种天衣无缝的巧妙构思。抓住了年龄交代,就抓住了把握人物形象的突破口。以上是笔者解读《风波》的一点体会,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大方之家批评斧正。
作者单位 陕西省长武县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