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兹喜-坚守在大山代课教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兹喜-坚守在大山代课教师

李兹喜:坚守在大山代课教师生于1975年11月10日,年仅34岁的李兹喜14年来耐住清贫,坚守希望,将一批又一批山村娃娃送出大山,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事迹让每一个人为之感动。 “年薪”365斤包谷撑起一片蓝天 贵州省罗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班仁乡距罗甸县城50余公里,金祥村距班仁乡政府所在地10余公里。油落寨是金祥村最大的村寨,有50户200余人,油落小学是金祥村的村办学校。村小学其实只是两间坐落在半山腰平地上的小平房。一面国旗悬挂在学校门前用树干做成的旗杆上,被山野的风吹得啪啪作响。狭小的教室一间放了10张课桌,另一间放了9张课桌。涂了黑漆、用水泥敷成的黑板已经开始脱落,露出红砖。在教室里面,有一间只有两平方米的小屋,是李兹喜的卧室、厨房兼办公室。墙的一角,几块木板拼在一起,垫上一层谷草,再铺上一床黑色土布床单,那是李兹喜父子3人的床。 1990年前,油落小学原有的一名教师,教了一年后,吃不了苦丢下20多个孩子离开了。直到5年后的1995年秋天,一天,金祥村的村委会主任跑到家住班仁乡政府所在地的仁兴村的李兹喜家,找到了初中刚毕业年仅20岁的李兹喜说:“城里的老师嫌苦不愿来,我们村又没有学问的人,你就去我们那里试试吧。”李兹喜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机会,离开养育了他二十年的父母双亲和姐姐、弟弟妹妹,打起背包独自走进深山,在村里的一间由破草房搭成的“教室”里,当起了山里娃的“孩子王”,在闭塞的大山里,开始编织自己的教师梦。 李兹喜初到金祥村小学教课时,没有教具,他找来长方形、正方形和各样形状的石块,用一捆小树枝教算术,没有黑板就在墙上刷上黑漆。当时的37名学生来自油落寨及邻近寨子,开设一年级至四年级共4个班,科任老师、班主任、校长都是他一人。上课一个多月后,一天村委会主任请李兹喜去参加村里的群众大会。会上,村委会主任难为情地对他说:“兹喜,村里条件差你也看到了,开工资给你很难,只有学生一年凑合365斤包谷籽。”对这微薄的“年薪”李兹喜没有嫌弃,毅然坚守在学校为学生上课。 村民穷困,大多交不起学费,就连每学期的几斤包谷籽,有的家都交不出来。李兹喜想,节省一点吃吧,只要能勉强填饱肚子就行。 一年365斤包谷的“年薪”,李兹喜一拿就是11年。 善良淳朴的村民们生怕新来的李老师离开,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给李兹喜介绍对象。经过介绍,李兹喜认识了现在的妻子,油落寨姑娘吴晓招。这位朴实贤慧的山里姑娘觉得他“能对孩子们好,也一定能对我好”,一年后他们结婚生子。从此,李兹喜吃住都靠上了岳父岳母,他的工作也得到岳父岳母一家人的全力支持,吃住都在这里。妻子也对他百般关心,让他专心教孩子读书。为了不影响他教学,把所有的农活都一个人揽了下来。有了依靠,他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学校。除了教学,就坚持自学,提高自己。 金祥村小学坐落于水源奇缺之地,世居在此的布依人要么喝“望天水”,要么靠人扛马驮到山脚近两公里的芭蕉湾运水回来。李兹喜没有马,14年来,他几乎每天上课前都以双肩背回50斤水。 每天清晨,当太阳随着鸡鸣犬吠爬上油落山的时候,李兹喜便将装水的白色胶桶放进背篼,出发了。下山半个小时,上山得1个小时。背着50斤水,李兹喜依然可以轻快地避开路中间的牛粪和石块。胶桶的盖子早弄丢了,他得小心不让水溢出来。这些水,学生们要喝,他和两个孩子还要煮饭洗脸。 一天下午,站在讲台上的李兹喜突然头晕目眩,失去知觉。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已被学生背在回家的途中,纯真的师生情让李兹喜感动不已,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信念。 李兹喜不是没有想过离开。2003年6月,在广东打工的弟弟来了好几封信,说打工每月收入1500元,问他这样辛苦“到底图哪样?”劝说他不要傻乎乎地再当这种“倒贴本”的老师了。想了几天,李兹喜收拾好行装背着包向学生们道别,转身往山外赶去,走上了回家的路。学生们抱头哭成一团在后面边哭边喊边追,教室里顿时乱成一片。当时村里大部分人都已经到坡上干活儿去了,只有三组组长陆友立还在家。他的女儿跑回家,哭着说李老师走了。陆友立一听慌了,赶紧组织学生们去追。 李兹喜背起行囊已经一口气爬完出村里的第一道长坡,来到了山垭口上,突然听到有人叫他。他定睛一看,山半腰,陆文雨、陈念逢、王德梅、陆文扣、陆文格的家长从油桐树花丛里冒出头来,气喘嘘嘘地带着哭腔说道:“李老师,孩子们都在教室等你呢。你不回去,他们就没人教了!”李兹喜一下子心软了。 回到学校,教室门口早已站满了乡亲,他们拉着他的手说:“回来就好!今后我们尽量不欠学费了,不行就每家再加点。”走进教室,孩子们齐刷刷地看着他,整整齐齐地叫着:“老师好!”那样的眼神,将他几天来努力树起的决心一下子击溃,他忍不住哭出声来。顿时,教室里哭声一片。从此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