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前组鼻窦炎及窦口鼻道复合体改变CT分型.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前组鼻窦炎及窦口鼻道复合体改变CT分型

前组鼻窦炎及窦口鼻道复合体改变CT分型摘 要 目的:研究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临床证实的前组鼻窦炎53例,分析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改变。结果: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将其分为5型,①窦口鼻道复合体无改变型;②筛漏斗型;③鼻额管型;④窦口鼻道复合体型;⑤鼻息肉型。结论:提高认识水平,为内镜检查和手术提供更多信息。? 关键词 窦口鼻道复合 前组鼻窦炎 筛漏斗 CT分型? ? 鼻窦炎及鼻腔疾患在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窦口鼻道复合体(简称OSCO区)是内镜检查和手术的一个重要解剖区域,CT检查能更好显示OSCO区解剖关系,能显示病灶范围,能比较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使手术有效的进行。笔者着重探讨鼻窦炎与OSCO区的改变,旨在提高认识水平,为内镜检查和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 资料与方法? 随机搜集经临床证实的前组鼻窦炎CT照片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12~70岁,特别对鼻窦炎CT表现、OSCO区的变化进行了仔细对比分析。扫描机为东芝300EZ型。取头伸仰卧位,扫描线垂直听眦线。层厚5mm,层距5mm,由蝶窦后缘至额窦前缘连续扫描,均采用骨算法,L:+80~120Hu,W:1600~2000Hu,依据能显示窦腔内病变,又能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为基准。所有照片均由2名主治医师共同判定。? 结 果? 笔者将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改变分5型:①窦口鼻道复合体无改变型:主要改变为上颌窦炎,窦口鼻道复合体无异常,共19例,双侧10例,单侧9例,上颌窦积液8侧,上颌窦黏膜肥厚12侧,上颌窦囊肿7侧,上颌窦息肉2侧。②筛漏斗型:主要改变为上颌窦炎,漏斗部黏膜肥厚、闭塞或狭窄,共12例,双侧5例,单侧7例,上颌窦积液11侧,上颌窦黏膜肥厚4侧,上颌窦黏膜肥厚并筛窦局部黏膜肥厚2侧。③鼻额管型:主要改变为额窦积液或黏膜肥厚,鼻额管黏膜肥厚、闭塞或狭窄,共9例,双侧2例,单侧7例,额窦并部分筛窦黏膜肥厚8侧,额窦积液1侧。④OSCO型:共15例,17侧,主要改变为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不同程度浑浊、黏膜肥厚、窦腔积液、囊肿等慢性鼻窦炎CT改变,OSCO区半月裂、筛泡及漏斗区浑浊、狭窄。⑤鼻息肉型:共14例,20侧,慢性鼻窦炎CT改变,双侧或单侧鼻腔、中鼻道息肉样增生、闭塞,OSCO区扩大形成软组织占位征象,中鼻甲、钩突、筛泡骨质吸收变薄。? 讨 论? (1)鼻旁窦依开口部位可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旁窦包括额窦、筛前、中小房和上颌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旁窦包括筛后小房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的开口,前半部分为骨性,后半部分为黏膜组织,骨性窦口由下鼻甲上颌突、泪骨下端、筛骨钩突和腭骨垂直板围成一个小孔,它并不开口于中鼻道,而是先进入筛漏斗的后半再引流入中鼻道。部分人窦口位置可有变异或有副窦口,Merson发现有副窦口占30.7%。筛前小房依开口部位可分为额窝小气房、漏斗小气房和筛泡小气房,分别开口于额隐窝、筛漏斗、和筛泡或中鼻道,最后引流至中鼻道。额窦开口位于额窦底壁,或直接开口于中鼻道,引流至钩突和半月裂的前方,或经鼻额管开口于筛漏斗的额隐窝内。而据资料,开口于筛窦者占49%;开口于额隐窝者占26%;开口于筛漏斗上隐窝区者占20.5%;开口于筛泡者占3.8%;少数开口于筛前小房或上颌窦内[1]。额漏斗、额窦口、额隐窝被认为是额窦引流的一个功能单位,通常被描述为一个“沙漏”,上部是额漏斗,腰部是额窦口,底部是额隐窝。? (2)窦口鼻道复合体正常解剖结构包括:钩突、筛泡、筛漏斗、上颌窦开口、中鼻甲、中鼻道、额隐窝等。常见解剖变异包括:中鼻甲气化、中鼻甲曲线反常、钩突异常(钩突偏曲、钩突气化、钩突肥大、钩突发育不良或缺如)、鼻丘气房过大、Haller气房、眶内容疝入筛窦等。由于中鼻道与外界相通,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复杂,解剖变异较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窦口鼻道复合体附近有轻微的黏膜病变即可干扰黏膜清除功能,引起相应的鼻旁窦引流口引流障碍,进而导致相应的鼻旁窦急性炎症改变;长期反复慢性炎症刺激的存在, 鼻甲肥大、中鼻道闭塞, 窦口鼻道复合体息肉样增生,引流口扩大形成一定占位征象,筛泡、半月裂、区混浊,最后演变为前组慢性鼻窦炎。? (3)近几年来,鼻内镜技术及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带来了鼻科学的革命,在治疗鼻科炎性疾病和良性肿瘤方面体现出视野清晰、准确切除病变组织、出进病变转归、不遗留面部瘢痕的优越性[2]。鼻窦冠状位高分辨率扫描清楚地显示鼻部病变的性质,程度,范围以及解剖变异,对指导手术,防止并发症很有必要,现已成为对每位拟做内窥镜手术前的常规检查。笔者认为将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之的改变分为5型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唐光健.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