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及孤独感相关研究.docVIP

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及孤独感相关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及孤独感相关研究

咸宁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及孤独感相关研究【摘要】 目的 探讨聋哑学生的孤独感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为聋哑学生的心理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咸宁市4所特殊教育学校的10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聋哑男女学生的内外向(E)分、说谎(L)分明显低于常模组(P值均0.05)。E分和N分存在正相关(P0.05)。 2.4 EPQ的各个维度与CLS评分的相关分析 E分和N分存在正相关(P0.01),与L分存在负相关(P0.05);N分和P分、L分之间存在负相关(P值均0.05);P分和CLS分存在负相关(P0.05)。见表3。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聋哑儿童EPQ 4个维度的男女得分N分和P分均高于正常儿童组,E分和L分均低于常模组,尤其是E和P分,与一般儿童相比更明显。与程颖等[7]的研究不一致,但是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聋哑儿童性格明显内向、情绪不稳定、精神质和不爱说谎,这可能是因为聋哑儿童有听力和语言障碍,与人交流困难,人际沟通少,逐渐形成了内倾的人格特征。当试图交流总是遇到挫折时,就会产生沮丧、焦虑、愤怒甚至绝望的不良情绪;而聋哑儿童内心的交流渴望一旦获得共鸣时,又会感到兴奋、激动、快乐,所以他们的情绪波动比较大。由于语言的障碍,周围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聋哑儿童的需要,无法正确地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也会遇到周围人的轻视、嘲笑和讽刺,这样的经历很容易使他们产生仇视和攻击心理。本研究也显示,聋哑儿童的人格有明显偏离,需要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 聋哑儿童的E分和N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性格越外向情绪越不稳定,这一研究与胡立荣等[8]的结果不一致。越外向的聋哑儿童越渴望与外界交流,但是由于本身的生理障碍,越是渴望交流,遇到的挫折就会越大,所以情绪可能会越不稳定。E分和L分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性格越内向,越遵守社会规则,说谎的可能性越大。N分和P分、L分呈显著负相关,与胡立荣等[8]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说明情绪越稳定,越倔强,越仇视他人和具有攻击性,越喜欢说谎,这可能与聋哑儿童本身的情绪以负性情绪为主有关。正常儿童的情绪稳定是一种好的人格特征,但在聋哑儿童身上要仔细甄别。 聋哑儿童的孤独感和P分呈显著负相关,提示越孤独的儿童,越不会仇视和攻击他人,与Evangelia等[9]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孤独这种情绪较强的儿童更关注内心的感受,不在意外在的刺激,所以不会因别人的冷漠、轻视或嘲讽而变得固执、敌视和富于攻击性,这也提示儿童的孤独水平可能与内部认知有关。 对聋哑儿童孤独感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陪伴,说明家庭支持尤其是父母的关怀在聋哑儿童孤独感中的重要作用。提示在心理干预中,父母的陪伴是减轻聋哑儿童孤独的有效途径;其次是精神质,说明精神质和孤独感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顺从、容忍的人格特质是孤独感的保护因素。 4 参考文献 [1] PEPLAU LA, PERLMAN D. 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PERLMAN LA,Ed. Londiness: 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 Research and therapy. New York: Wiley, 1982:1-18. [2] 李幼穗,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84-88. [3] 石庆馨,王争艳,张侃. 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6):416. [4]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3:1. [5]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3-305. [6] ASHER SR, HYMEL S, RENSHAW PD. Loneliness in children. Child Dev, 55:1 456-1 464. [7] 程颖,王惠萍.沈阳市聋哑学生人格特征的研究.中国校医,1997,11(1):14-16. [8] 胡立荣,郑维峰,丁万涛.聋哑学生人格特征与社交焦虑、自尊、孤独的研究.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1):24-25. [9] EVANGELIA PG, ANASTASIA KA.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Its relation with children’s self-eficacy for peer interaction.J Child Study, 1999,29(1):1-18. (收稿日期:2008-12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