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豫西地区杨扁角叶蜂危险性风险评估.doc

豫西地区杨扁角叶蜂危险性风险评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豫西地区杨扁角叶蜂危险性风险评估

豫西地区杨扁角叶蜂危险性风险评估摘要 在研究豫西地区杨扁角叶蜂生态学特性、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效果的基础上,对该虫的危险性风险进行评估分析,认为杨扁角叶蜂世代多、传播迅速、危害严重,必须适时组织有效防治。 关键词 杨扁角叶蜂;风险评估;豫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6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183-01 杨扁角叶蜂[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Fabri-cius)]属膜翅目叶蜂科,主要为害各类杨树。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豫西地区洛阳市发现,目前已在全区蔓延,严重时可将树叶全部吃光,对树木的生长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对杨扁角叶蜂的管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减轻危害,现对杨扁角叶蜂在豫西地区的潜在危险性风险进行评估分析[1-2]。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7~8 mm,雄虫体长5~6 mm。黑色,有光泽。翅透明,前胸背板,翅基片,足黄色。锯鞘约达到尾须末端,圆形。卵:椭圆形,乳白色,长1.3~1.5 mm,宽0.3 mm。幼虫:头黑褐色,头顶绿色,唇基前缘平截。体艳绿色,胸部每节两侧各有4个黑斑,胸足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9~11 mm。蛹:长6.0~7.5 mm,灰褐色。 1.2 生活史和生活习性 在豫西地区1年发生8代,10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化蛹,4月中旬羽化,4月下旬第1代幼虫出现,5月初老熟幼虫下地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5月下旬初第2代幼虫出现,5月底老熟幼虫下地化蛹,6月上旬羽化,6月中旬出现幼虫,6月底入土化蛹,依次共经历8代。成虫多在午后羽化,卵产在叶背面叶脉两侧的表皮下,形成月牙形突起。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上的黏液,12 h后取食叶脉附近叶肉,形成圆洞,后向叶缘取食叶肉,最后剩下叶脉,1~2龄群集取食,后分散取食,有假死性。幼虫5龄,取食时分泌白色泡沫状液体,凝固成蜡丝,蜡丝留于食痕周围,形似栏杆。幼虫老熟后顺枝条下树,在树冠下深30 mm的疏松土层中或枯枝落叶下吐丝结茧。 2 发生危害规律 2.1 发生状况 豫西地区有杨树面积逾20万hm2,主要集中在平原和半山区,杨扁角叶蜂每年中度以上发生的面积逾8万hm2。由于杨树面积大,林况林权复杂,防治比较困难,大发生时,大面积杨树叶片被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2.2 危害规律 杨扁角叶蜂的传播主要有2种途径:一是通过成虫的自然飞行扩散,该途径传播距离较近,不会造成跨地区传播;二是通过人为活动传播,如运输虫木、土壤,将该虫从发生区带到另一地区,造成扩散蔓延。该虫害的发生与营林方式有关,与树龄、树势关系不密切。混交林发生危害较轻,纯林尤其是单一品种的林分危害严重。 3 风险分析 3.1 暴发成灾的可能性 杨树是平原及城市园林绿化、通道绿化、速生丰产林主栽树种,豫西地区栽植面积逾20万hm2。豫西地处中原,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侯,季风的进退与四季的替换较为明显。四季气侯特点:冬干冷,雨雪少;夏炎热,雨量充沛;春回暖快,降雨逐渐增多;秋季凉爽,降雨逐渐减少。豫西地区的寄主、环境都为杨扁角叶蜂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3.2 传播的可能性 杨扁角叶蜂在适宜的条件下有很强的传播能力,豫西地区不仅自然条件适宜,而且地处中原,交通发达,人类活动频繁,加之近几年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的力度不断增大,地区间苗木调运频繁,检疫力量相对不足,检疫手段落后,这些都为杨扁角叶蜂的传播蔓延提供了条件[3]。 3.3 对区域森林资源的潜在威胁性 杨扁角叶蜂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森林害虫,严重威胁区域森林资源的安全。豫西地区现有的森林具有为城市、平原及山区人民美化环境、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旦被毁,必将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洛阳市为国家古文化城市、旅游花都,杨扁角叶蜂一旦成灾,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4 风险评估结论 通过对杨扁角叶蜂发生、危害因素和豫西区域自然条件、寄主条件的分析,认为该虫是一种适应性强、传播迅速、破坏性很大的森林害虫。一旦暴发,必将引起巨大的损失。因此,要采取积极主动的防范措施,控制该虫的发生和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安全[4]。 4 防治措施 4.1 营林措施 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林分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2 开展飞防防治 在地势较为平坦的杨树林区,采用飞机低量喷洒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可采用阿维灭幼脲胶悬剂,或苯氧威制剂。 4.3 人工喷雾喷粉防治 利用高射程喷雾机喷洒阿维灭幼脲混配剂或苏云金杆菌进行叶面防治,或采用喷粉机喷洒森得宝(Bt)粉剂进行防治。 4.4 放烟喷烟防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