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辨证-型结合百草丹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疗效观察
辨证-型结合百草丹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对慢性胆囊炎进行辩证分型。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胆湿热型、脾虚气郁型、肝郁阴虚型等4型。观察运用百草丹胶囊结合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以本院非标准制剂百草丹胶囊每日3次口服,每次2粒。结合中药辨证分别予以行气祛瘀法、清热利湿法、健脾舒肝法、疏肝养阴法治疗,一共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中药辨证合百草丹胶囊治疗慢性胆囊炎有十分确切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百草丹胶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9.7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223-02
慢性胆囊炎为临床常见及多发病,表现为右胁下胀痛或隐痛,口干苦、纳差、厌食油腻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对于该病唯一合理的根治方法为手术切除胆囊,但根据笔者临床观察,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往往在术后出现腹胀、腹部隐痛、纳差等消化不良症状。加之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风险和痛苦促使选择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患者日益增多。近2年来,笔者以中医辨证分型结合本院由道家医方精制而成的百草丹胶囊[本院非标准制剂,批准文号:成制字(2006)F06001号]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收到明显的效果,特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本院门诊病人,共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2-45岁,平均33岁;病程最短11个月,最长7年,平均3.5年。
1.2 选择对象观察病例纳入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内容,结合四川盆地气候潮湿、人们嗜食麻辣辛燥食物等实情,确定如下诊断标准:①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不适感,或伴右肩胛区疼痛;②有恶心、暖气、反酸、腹胀和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③病程长,病情有急性发作和缓解交替的特点;④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和叩痛;⑤胆汁中黏液增多,白细胞成堆,细菌培养阳性;⑥B超可见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胆囊缩小或变形;⑦胆囊造影可见胆结石,胆囊缩小或变形,胆囊收缩功能不良,或胆囊显影淡薄等。
本资料研究表明,补肾健脾方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痊愈率为28.57%,总有效率为91.42%,痊愈有效率明显高于更年康对照组(P0.05),且其缓解胸闷心悸、烦燥易怒、倦怠乏力、浮肿症状显著优于更年康(P0.05或PO.01)。对肾虚的各种证型,如肝肾、脾肾、心肾虚证,均具显著疗效,且能明显升高50岁以下患者水平(PO.05),对FSH、LH及50岁以上患者E2水平无显著影响。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功能的衰退逐渐加重,“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50岁以后,卵巢功能在多已处于不可逆转的衰退状态。由此笔者推测,补肾健脾中药可以直接作用于卵巢组织,对尚未完全衰退的卵巢功能有促进和调节作用,这可能是补肾健脾中药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作用机理之一。
凡具备⑤、⑥两项中之一。加①-④项中之两项者,即可诊断。
1.3 中医辨证分型①气滞血瘀型:右胁或右上腹胀痛,或窜痛,脘胀暖气,善怒易烦或右胁肋固定压痛点,舌黯或有瘀斑,苔白或薄白腻,脉弦细或脉沉涩;②肝胆湿热型:右上腹持续性胀痛,痛引肩背,伴沉重感,或寒战发热,或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白睛黄染,身黄,尿黄,肤亦黄,舌质红,苦黄腻,脉弦数或弦滑;③脾虚气郁型:右胁隐痛,脘腹胀痛,食欲不振,精神抑郁或易怒,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弦细;④肝郁阴虚型:右胁下隐痛,其痛缠绵,伴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目眩倦怠,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1.4 排除病例标准凡不符合以上标准或具以下情况:①经检查证实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急性梗阻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穿孔腹膜炎者;②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均排除在本组病例之外。
2 观测指标
2.1 疗效性观测①胁痛、呕吐、黄疸、大便等变化;②腹部体征;③血常规、血清胆红素;④胆囊B超;⑤必要时行x线或和胆道内窥镜检查。
2.2 安全性观测 ①一般体检;②血、尿、粪常规;③心、肝、肾功能。
3 治疗方法
3.1 中药辨证分型治疗①气滞血瘀型:柴胡12g,白芍20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枳壳12g,荔枝核15g,丹参20g,郁金15g,桃仁12g,当归12g;②肝胆湿热型:柴胡12g,白芍20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茵陈18g,金钱草18g,生大黄lOg,黄芩15g,栀子12g,海金沙15g;③脾虚气郁型:柴胡12g,白芍20g,延胡索15g,川楝子15g,山药12g,生白术15g,炒白扁豆20g,石斛12g,陈皮12g,法半夏l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