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对现代幸福感理论审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家思想对现代幸福感理论审视

道家思想对现代幸福感理论审视收稿日期:2012-01-15 作者简介:朱翠英(1963-),女,湖南南县人,湖南农业大学,心理学教授,长沙,410128; 付在汉(1962-),男,湖北武汉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育心理学副教授,长沙,410128; 胡义秋(1972-),男,湖南衡山人,湖南农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长沙,410128。 摘要:当代西方积极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提出了人格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目标理论、期望值理论以及适应理论等理论观点。本文试以道家思想对现代幸福感相关理论观点予以审视,以期给现代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提供更宽阔的视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道家;老子;积极心理学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2-0095-03 基于快乐论(hedonic)和实现论(eudemonia)两种哲学观点,近几十年来,幸福感研究也有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1]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主观幸福感研究最早且成果更为显著,本文所指的幸福感,主要是指主观幸福感。Andrews等认为,虽然人们生活在客观世界里,但主要依据主观感受来评价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人们对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平衡的一个结果,当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时,个体就会产生幸福的感觉。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根据自定的主观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现代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提出了如下理论观点:人格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目标理论、期望值理论以及适应理论[2]。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讲究返朴归真、恬淡寡欲;讲究顺其自然、清净无为;讲究甘居人下、甘处人后等,归根结底,道家“期望人的生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什么都不会对我们构成限制或障碍,因为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它们。” [3]道家哲学的最终归宿在于保身[4],在于个体的幸福安康。我们认为,道家所理解和认同的幸福比现代西方积极心理学所理解的幸福观更为深邃。本文试从道家思想对现代主观幸福感相关理论予以审视,以期给现代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一、道家思想与幸福感的人格理论 幸福感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特质是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重要因素。积极心理学认为健康人格的基本特点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安静的心理、有效地运用个人能力。积极心理学进而提出了24种积极人格品质,包括创造性、兴趣、开放、爱学习、智慧、勇气、勤奋、诚实、热情、仁爱、仁慈、社会智力、忠诚、公平、领导力、宽恕、谦虚、谨慎、自制、感恩、对美的欣赏、乐观、幽默、笃信等[5]。研究表明,拥有更多积极健康人格特质的人感觉会更幸福。 1、道家理解的和谐人际关系。从大处说道家倡导“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虽“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80章)[6] (道德经引用下同)之说多受批判,于社会发展不利,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实在是种难得的和谐人际关系。相信在这样的小国寡民社会,人们的SWB是很高的。从个体的为人处事来说,道家强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56章),这种和光同尘的人际交往,可以达到奇妙的道家式人际关系,那就是“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道德经》56章)。意思是人与人之间无大利大害,无特别的亲疏贵贱。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更高境界。 2、道家理解的安静心理。守静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之一,“致虚极守静笃”。道家理解的静是有深邃的哲学含义的,“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道德经》16章)。根据“反者道之动”原理,返朴归真才是真正的静。那么心理的静要到什么程度呢?老子认为要“复归於婴儿”(《道德经》28章),要做到和刚出世的婴儿一样,这是静的极致境界。“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45章)。道家的“安静”心理实在是来得更为深邃和彻底。 3、道家理解的有效地运用个人能力。如何有效运用个人的能力,道家有其独特的理解,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40章)。道家是强调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因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那么个人能力如果体现呢?无为。“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道德经》43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道德经》2章),因为“无为而无不为”。很多的烦恼都来自“争”来自“欲求”,道家则以“让”以“不争”来有效运用个人的能力,最后达到“无不为”“莫能与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