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刺配合穴位敷贴对缺血性中风患者SOD、MDA影响临床探究
针刺配合穴位敷贴对缺血性中风患者SOD、MDA影响临床探究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117例患者按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针刺组40例、针刺加化瘀贴敷贴组35例、针刺加安慰剂敷贴组42例。15次为1个疗程。结果:针刺配合化瘀贴组有效率91.43%、愈显率60.00%,与针刺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取穴为头针运动区(病灶侧)、肩?、肩?、曲池、尺泽、外关、八邪、伏兔、血海、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口角歪斜加颊车、夹承浆,语言不利加舌下三针。操作:捻转得气后连接G6805―Ⅰ型电针仪(选取上、下肢各一对穴位,舌下三针不加电),选用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每天1次。
2.2 针刺加化瘀贴组:针刺取穴及操作同上,敷贴穴位为气海、大椎、命门。将“化瘀贴”于针刺后1小时敷贴在相应的穴位上,每日换药1次,连续敷贴12小时以上。化瘀贴系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中心制作。药物组成:葛根提取物、丹参提取物、川芎油、肉桂油、龙脑等(水杨酸甲酯、月桂氮酮、薄荷脑、樟脑等作为促渗剂)。剂型:乳膏剂。方法:使用时将乳膏剂直接涂抹在穴位表面成1cm×1cm的薄层,每穴需药0.5~1g,再用医用输液贴固定。
2.3 针刺加安慰剂组:针刺处方及操作,敷贴穴位及方法、时间亦同上。安慰剂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新药开发中心制作,不含药物及促渗剂,气味与色泽与化瘀贴相似,肉眼无法辨识。
以上3组均以15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各组未给予溶栓抗凝西药及口服中药。
3 检测与统计方法
3组患者治疗前后清晨抽取静脉血3.0ml,立即分离血清,置-20℃冷冻待测。SOD、MDA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严格按说明书操作。两样本率比较用χ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
4 结果
4.1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临床疗效评定分级标准: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病残程度0级。②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病残程度1~3级。③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⑤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4.2 治疗结果:针刺组40例,4例基本痊愈,10例显效,15有效,11例无效,有效率为72.50%,愈显率为35.00%。针刺加安慰剂组42例,5例基本痊愈,9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有效率为73.81%,愈显率为33.33%。针刺加化瘀贴组35例,7例基本痊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有效率为91.43%,愈显率为60.00%。在有效率与愈显率上,针刺加安慰剂与针刺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针刺加化瘀贴组与针刺组及与针刺加安慰剂组相比较,则均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安慰剂虽与化瘀贴敷贴穴位相同,却并未对穴位产生有效刺激。这表明化瘀贴是通过药物的吸收、代谢对穴位产生刺激而发挥穴位―经络效应及药理作用。本研究同时也证实了针刺配合穴位敷贴可使SOD活性明显回升、MDA含量明显下降,接近正常水平,与针刺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说明其治疗本病的机理与抗自由基损伤相关,但也可能尚有其它有效作用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6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4]张丽萍,张洪娟,王朝宇.穴位透皮吸收制剂:聚胺酯贴敷剂脑栓通的研制[J].黑龙江中医药,1996,25(6):46.
[5]肖诗鹰,王振海,全章安,等.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与中医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3.
收稿日期 2007-10-29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