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核桃花絮及核桃叶所含挥发性成分对比
核桃花絮及核桃叶所含挥发性成分对比摘 要 目的:对比研究核桃花絮与核桃叶所含挥发性成分。方法:核桃花絮与核桃叶分别经水蒸汽蒸馏得挥发油,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具体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组分相对含量。结果:从核桃花絮中分离鉴定了34种化合物,其中含量较多的有邻苯二甲酸丁酯(25.24%)、二十三烷(22.61%)、二十四烷(22.62);从核桃叶中分离鉴定了36种化合物,其中含量较多的有金合欢醇(68.65%)、叶醇(8.62%)、沉香螺醇(7.43%)、茅苍术醇(7.43%)。结论:为核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核桃花絮 核桃叶 挥发油 成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005
笔者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对比分析研究核桃花絮与核桃叶所含的挥发性物质,以期为核桃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核桃花絮与核桃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将干核桃花絮放入挥发油提取器中,先加入冷水浸泡2小时,然后开始加热蒸馏,收集馏出液。用乙醚把馏出液按总体积1:1的比例多次萃取。乙醚萃取液,再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水浴回收乙醚,最终制得带有特殊香味的淡黄色油状液体,即核桃花絮挥发油。同样,经过上述过程制得核桃叶挥发油。
仪器与方法
仪器:美国热电集团TRACE DSQ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色谱条件: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检测器温度270℃。程序升温条件80℃。保留4分钟后,以2℃/分速率升温到240℃,保温6分钟。质谱条件EI离子源,离子源温度230℃,电离能量70eV,溶剂延迟3分钟,传输线温度280℃,接口温度250℃,扫描时间为0.3s,扫描间隔0.2秒,扫描质量范围为30~450amu,电子倍增器电压1700V,发射电流是60μA,四极杆温度150℃,扫描方式:m/z 35~450全离子扫描。归一化法计算主要峰相对峰面积。
核桃花絮挥发性成分的结构测定
按上述试验条件进样,分别得到两种挥发油的总离子流(见图1、2)和已鉴定组分。
核桃花絮和核桃叶所含挥发性成分的对比
从核桃花絮中提取、分离、鉴定了34个化合物。其中含量较多的组分有:邻苯二甲酸丁酯(25?24%)、二十三烷(22?61%)、二十四烷(22?62)等化合物。
从核桃叶中提取、分离、鉴定了36个化合物。其中含量较多的组分有:金合欢醇(68?65%)、叶醇(8?62%)、沉香螺醇(7?43%)、茅苍术醇(7?43%)等化合物。金合欢醇具有铃兰特征的花香气味,是高档花香精中的重要原料[1]。此外还能杀虫、抑制痊疮、改善肌肤肤质、消除体臭和汗臭[2]。叶醇及其衍生物是世界流行的清香型名贵香料[3]。沉香螺醇被认为具有安定神经作用的活性成分[4]。
从GC-MS分析看核桃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均为萜类化合物(其中金合欢醇的含量高达68?65%),具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因此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应当开展核桃叶挥发油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工业的开发利用研究,将我国丰富的核桃资源变为经济优势。
核桃花絮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芳香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这类成分不是挥发油的生物活性成分。由此分析核桃叶和核桃花絮的挥发性成分差别是非常明显的。挥发性成分的活性部分主要在核桃叶。
核桃叶的挥发油组分主要是萜类化合物,是挥发性成分的活性部分;而核桃花絮的挥发油组分主要为芳香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其药用价值目前还不明确。鉴于挥发性物质成分复杂,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致善,王慧辰.萜类香料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316-317.
2 赵振东,苏文强,陈风雨,等.金合欢醇的资源及其生物活性应用研究进展[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5,25(S1):175-178.
3 黄明泉,孙宝国,田红玉,等.叶醇的研究进展[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2(2):1-5.
4 Hitoshi.从沉香木中分得的Jinkoh eremol和沉香螺醇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J].Planta Med,1996,62(1):2-6.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