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管教与行为管教的阶级差异兼论家庭与学校文化的连续性.PDFVIP

生涯管教与行为管教的阶级差异兼论家庭与学校文化的连续性.PDF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涯管教与行为管教的阶级差异兼论家庭与学校文化的连续性.PDF

期刊徵稿:.tw/CallforPaper/BER/?f=oa 高等教育出版:.tw/?f=oa 高等教育知識庫:/?f=oa 張建成、陳珊華 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 129 教育研究集刊 第五十二輯第一期 2006年3 月 頁129-161 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的階級差異: 兼論家庭與學校文化的連續性 張建成 陳珊華 摘 要 本文旨在分析家長對子女之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由於階級之不同所產生的 差異,並據以檢視教育機會不均等的一項主要命題,即家庭文化與學校文化的連 續性越強,子女的適應越佳,反之則否。經驗研究的資料,來自臺灣北部兩所社 經組合不同的小學,透過對學生、家長及教師的訪談,並搭配必要之參與觀察及 文件分析後,主要發現包括:(一)中上階級家庭多採積極介入式的生涯管教,勞 工階級家庭多採消極因應式的生涯管教;(二)中上階級家庭的行為管教較為民主 化,勞工階級家庭的行為管教較為威權化;(三)學校之管教方式,不論在生涯管 教或行為管教方面,多半符應學生之階級背景,亦即,學校實施的生涯管教與行 為管教,不論對那個階級的學生來說,都跟其在家所接受的生涯管教與行為管教, 具有相當程度的連續性。 關鍵詞:社會階級、文化資本、管教方式 張建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陳珊華,國立嘉義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 電子郵件為:jchang@.tw; shanhua@.tw 投稿日期:2005年9月30日;修正日期: 2006年1月7日;採用日期: 2006年2月18日 期刊徵稿:.tw/CallforPaper/BER/?f=oa 高等教育出版:.tw/?f=oa 高等教育知識庫:/?f=oa 130 教育研究集刊 第 52輯 第 1期 Bulleti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arch, 2006, Vol. 52 No. 1 pp. 129-161 Social Class and Career/Behavior Supervision over Children: Reconsidering the Cultural Continuity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Jason Chien-Chen Chang Shan-Hua Chen Abstract This study presents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childrearing practice in terms of ca- reer and behavior supervision over children. Taking social class into account, it reex- amines a prevalent assumption concerning educational inequality: the stronger the cul- tural continuity between family and school, the better will be children’s future oppor- tunities. For empirical purpose, qualitative methods such a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and docum

文档评论(0)

sunyangbi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