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祭石曼卿文》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情感
《祭石曼卿文》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情感、主题。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散文的风格特点。题解关键词2.内容提示欧阳修(1007~1072)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祐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
嘉祐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辞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四、作者作品
1.作品概述
欧阳修的作品内容极其丰富,如论辨、记叙、序跋、书信、祭文、墓志等,包罗很广,各有名篇。
欧阳修的记叙文重在抒情,而又能融合写景、叙事、议论为一体。《丰乐亭记》、《醉翁亭记》、《有美堂记》、《非非堂记》、《相州昼锦堂记》和《岘山亭记》是这方面一些有代表性的杰作。这类散文通过对客观景物、人事兴衰的深刻感受来抒发自己的哀乐,十分动人。
欧阳修散文的社会意义是从多方面来表现的,除了政论文如《朋党论》这种直接关系到重大政治事件的作品外,更常见的,是对于死生离合、盛衰成败这些感受的抒发。这在《苏氏文集序》、《梅圣俞诗集序》等篇中有很细致的表现。这些文章不仅悼念亡友,追怀旧事,而且在描写政坛与文坛的斗争变化之中,往往泄露了时代的秘密和心声。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社会制度本身的缺陷,富于个性与才能的人遭受到压抑,不能展其所长,是一种普遍的情况,北宋王朝虽曾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更广泛的团结知识分子的措施,但这一措施,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又是跟高度中央集权的政策互相矛盾的。这样,社会各阶层的优秀人物,不论是出身上层的或者是来自民间的,不论是已登廊庙或尚在山林的,就都往往被迫无所作为。混迹官场和遁迹空门,在实质上往往也就差不多。这种优秀人物被迫无所作为的现象,是宋代以来的封建社会中日益普遍的现象之一。爱国爱才的欧阳修,对于石曼卿这个淋漓颠倒的酒徒和秘演这个“无所合”、“无所向”的和尚,是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悲痛的。
欧阳修写的哀祭、碑志之文,也很有特色,如《祭尹师鲁文》、《祭苏子美文》、《祭石曼卿文》、《祭梅圣俞文》、《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张子野墓志铭》等。其述存亡离合之感,往往情文兼至,尤其是《泷冈阡表》,悼念父母的德行,真诚细腻,不假藻饰,确是一篇空前的成功之作。
除了数量丰富的单篇散文以外,欧阳修还有一部史传文学著作,那就是现在通称《新五代史》的《五代史记》。此书早在贬谪夷陵时就开始写了,到皇祐五年(1053)基本完稿。这是他个人花了十八年的心血完成的。从唐朝开始,历代正史由私人著述逐渐变为设局官修,宋太祖曾诏令薛居正等修《五代史》。这在收集史料、发挥集体力量方面是有长处的,但在观点方面却不免更多地受着统治者的支配。就文学角度看,则成于众手的官修史书,其文笔也往往丧失个性,因而必然缺乏完整的艺术价值。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公认欧阳修的《五代史记》是足以上继四史的富有文学色的名著。在这部著作中,欧阳修继承了司马迁“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褒贬精神,对五代史事作了全面的述评。虽然在史实的记载方面还有缺漏,观点也不尽正确,但它对历史人物的正义性的评价,对于培养中国人民的道德品质、民族气节,是起了颇为有益的作用的。它优美的笔调,也至今不失为史传文学的典范作品。如其所立的《一行传》是表彰乱世中的小人物的。欧阳修痛感当时士大夫之恬不知耻,叹息道:“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