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10月5日诺贝尔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到底做出了什么贡献?
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三位发现寄生虫病新疗法的科学家。
这一奖项的颁布唤起人们对于寄生虫病这类似乎业已“遥远”的瘟疫的记忆。与其他传染性疾病一样,寄生虫病曾经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而人类却束手无策,因而引发毛泽东“华佗无奈小虫何”的感慨(《送瘟神》中的小虫是指血吸虫病,是人类五大类寄生虫病之一)。
另一方面,也引起很多人再一次表达对于诺贝尔奖的“看不懂”:今年的医学奖为何如此复古和怀旧,颁给了似乎远离我们已久的寄生虫治疗药物?
事实上,正如颁奖词所说,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
2000年,世卫组织(WHO)秘书处在第53次世界卫生大会会议上提交的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战略,标志着全球疾病预防和控制战略重点从传染性疾病转向非传染性疾病,也称为慢性疾病。
之前整个人类历史上,感染性疾病一直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首要威胁。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中能引发大规模感染并造成重大健康威胁的传染病也俗称瘟疫,或瘟神。
多数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特点通常表现为慢性感染,经久不愈,致残性往往显著高于致死性。加之绝望的人们往往会逃离疫区,加剧“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景。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说,不!
疟疾
疟疾是WHO也是我国确定的五大寄生虫病之首。据WHO资料,截至2012年,疟疾仍在全世界97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全年约发生2.07亿例疟疾。在非洲疟疾仍然是最致命的疾病之一,全年造成超过60万例死亡,其中大多数是5岁以下儿童,平均每60秒有一个孩子被杀死。我国药学家屠呦呦领衔研发抗疟新药青蒿素,可以降低疟疾死亡率20~30%,拯救数以百万计生命,荣获诺贝尔奖这一世界自然科学最高奖可谓实至名归。
阿维菌素(伊维菌素)、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是什么?为什么能荣获诺贝尔奖的褒奖呢?
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是线虫感染性寄生虫病,线虫分列WHO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第三位和第四位。
淋巴丝虫病
淋巴丝虫病,俗称象皮病,是由蚊子作为病媒传播的丝虫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由于主要损害淋巴系统造成淋巴水肿,通常以下肢和阴囊更为显著。感染往往发生在儿童期,症状在成年期逐渐加重。严重的疼痛和畸形、淋巴水肿导致象皮病和阴囊和生殖系统损害,造成永久性残疾。
目前,全球有73个国家逾14亿人受到淋巴丝虫病的威胁,感染人数逾1.2亿人,约4千万人因病毁容和丧失了工作能力,其中2500万男性造成生殖器损害,1500多万人罹患象皮肿。
河盲症
河盲症,医学上称为盘尾丝虫病,是由吸血黑蝇(蚋)作为病媒传播,由盘尾丝虫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病变损害主要是寄生的幼虫也称微丝蚴死亡引发的免疫反应引起,主要累及皮肤、眼角膜和皮下淋巴组织。因此,主要表现为皮肤严重瘙痒、多形性皮肤损毁和视力损害,包括永久失明。因为这种寄生虫主要生活在流动的溪水和河水中,造成逐河而居的人们视力损害甚至完全失明,因此称为河盲症,是世界范围内仅次于沙眼的第二位感染性致盲性疾病。
目前全球99%以上被感染者生活在撒哈拉以南31个非洲国家,在拉丁美洲和也门也有小范围疫区。这些地区大约有1.23亿人受到盘尾丝虫威胁,至少有2500万发生感染,造成80万不同程度视力障碍,其中30万失明。在非洲某些疫情严重的村落,40岁以上成年人中超过60%致盲。
阿维菌素与伊维菌素
医学界人士对于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熟悉程度远没有农牧业人士更为熟悉,因为前者是目前种植业使用最为广泛的高效农药之一,后者更多用于养殖业牲畜寄生虫病的防治。因此,奖项公布后第一时间笔者玩笑曰,今年的医学奖分明是农业奖或兽医奖嘛。
阿维菌素是上世纪70年代日本著名微生物学家大村智从土壤中发现的阿维链霉菌发酵的产物,后与世界著名制药公司默沙东合作,由默沙东科学家威廉·C·坎贝尔发现了更为高效的伊维菌素。
化学结构上两者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我们熟悉的红霉素同属);作用机制上通过刺激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释放导致寄生虫和节肢类昆虫肌肉瘫痪而死亡,由于人类外周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因此不影响人类神经信号传输。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存在γ-氨基丁酸递质系统,但是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因此这类药物对于人类是安全的。
对人类安全,对目标寄生虫和农业害虫异乎寻常的高效。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的发现和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畜牧业和人类某些寄生虫损害的防治局面,医学上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挽救千百万人免于失明和象皮肿等严重残疾,大村智和坎贝尔荣获诺贝奖当之无愧。
河盲症
相比于疟疾和淋巴丝虫病,我国完全不在河盲症疫区,人们对于这种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