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客观性原则扭曲及原因.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闻客观性原则扭曲及原因

新闻客观性原则扭曲及原因客观性(objectivity)一词有多层含义:有时被用于表示某一类陈述即科学主张的性质,这时它被称作“客观真理性”;有时被用于表示人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应遵循的程序和步骤,这时它被称作“客观程序”;有时它也被用以指称合格的研究者所应具备的精神面貌,这时它被称作“客观态度”。① 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客观性并不是指类似科学实验般的精确,而是说记者要努力写出或做出不带个人感情并将事实和观点分开的新闻或报道。② 也就是说,客观性在新闻报道中是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国内媒体尤其是纸媒长期以来大都强调“用事实说话”、“寓倾向性于客观报道之中”。但在实践中,很多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总是“缺斤短两”;“倾向性”不是寓于报道中,而是反“客”为“主”,客观报道演变成“主观报道”。对客观性原则的扭曲使得“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等仅仅是吸引读者的广告词而不是办报宗旨。客观性缺失常对读者造成误导,这种“片面强调”即使没有形成假新闻,也使新闻严重贬值。 扭曲的表现 归结起来,在新闻实践中,新闻报道客观性原则扭曲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消息来源的扭曲、语言修辞的扭曲和意识形态的扭曲。 消息来源层面的扭曲。消息来源的扭曲是指记者在消息来源单一或来源表述不明的情况下,没有主动采取任何方式提醒受众注意报道中的事实、数据、说法可能存在可信度的问题。 消息来源单一对新闻客观性危害极大,容易使新闻被宣传化和广告化。广州一家报纸在报道春节长假后广州市内旅游消费“劲增”时,使用“权威”(加引号的用意是:这可能仅是记者认可的权威)的数据来源:据园方统计,情人节当天拥进游客1.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劲增9倍。③这个程序是必要的,然而记者却将其处理成唯一的。记者试图用这个权威消息阐述文章的观点:变换花样揽客带旺市场。④使用简单的量化去解释复杂的市场,表面上具备客观性,实则使事实与真相相去甚远。公园举行活动只是吸引游客的一个原因,假如这个报道的记者稍微注重印象,回忆一下上一年的情况,或者采访一些游客,很容易就可以作一个常识性的比较:去年情人节这一天是周四,而今年则是周六。工作日和休息日人们选择休闲娱乐的方式是否有所不同?(可以元宵节与情人节作对比)游客人数多与少是否与休息日相关,记者没有呈现这个因素,使报道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客观性“大打折扣”。游客劲增的主动因无法轻易下定论,记者此处使用单一消息来源提供事实数据,自然扭曲了客观性原则。事实上,客观性原则的实现在某些报道中要依赖于“平衡”原则,譬如在冲突报道中,记者就必须呈现多方说法与观点,以“平衡”求“客观”。 消息来源表述模糊更是新闻报道中的流行病。消息来源不明的报道不但可信度低,还有造谣制假之嫌。例如,在一篇报道大学生就业的新闻里,记者写道:面对竞争,专科生的薪酬期望更加务实。⑤但是记者引用的消息来源依次是:大部分学生、一名女生、多名毕业生。⑥记者通过报道三个消息源的观点如何一致地“务实”,以证明自己的结论:“专科生”很“务实”。倘若不归咎于写作技巧,这样的结论从逻辑的角度看,记者不是别有用心就是根本不懂归纳综合之方法。且不论消息来源是否存在,没有“不务实”的声音出现在报道中也可以,问题在于记者表现出意欲以偏赅全的“简单化”努力。因为消息来源被模糊表述,读者完全可以怀疑报道反映的可能是企业家和商业家的期望而不是专科生的期望。这样的“简单化”就造成了对新闻客观性生硬的扭曲。 语言修辞层面的扭曲。在新闻写作中,客观性原则常常变成记者含糊其辞、模糊观念的护身符。譬如,记者在报道中时常运用“部分市民”、“个别商家”、“相关负责人”、“可喜的进展”、“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望获得转机”、“现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倒在了血泊之中”。滥用此类表述,说明记者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罔顾真相而倾向于推卸客观报道的责任。 如,《广州日报》2008年10月12日要闻版的《超市奶降价大学生囤货》,副标题提示“囤货”皆因促销奶“价钱便宜过矿泉水”。报道中称“部分高校”的学生抢购低价奶,消息来源却只有“广商”的小张、凌同学、小范。用“某个高校”代替“部分高校”是否恰当是可以争议的,如果“部分”的意思是“某些”,那么记者仅报道一个学校的情况,就明显偏离了客观性原则。 问题不在于记者能否在报道中使用模糊语言,而在于记者经常有欠思考地滥用模糊语言。时下最典型的莫过于新闻报道中“雷词”的泛滥,诸如“做俯卧撑”、“打酱油”、“很傻很天真”、“山寨”、“躲猫猫”等词汇词组成为意见表达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不是揭示而是模糊了社会现实。⑦ 意识形态层面的扭曲。在新闻实践中,新闻机构总是受制于某种意识形态,客观性原则常常局限于有利于现状的一套“限制性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