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短新闻两篇 教学全案.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短新闻两篇 教学全案

短新闻两篇 教学全案 13 短新闻两篇 从容说 本单元是新闻单元,新闻具有真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在教授前可让学生搜集一些报纸,初步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别了,“不列颠尼亚”》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因此,这两篇短新闻准备采用讲解式、探究式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了解新闻内容、筛选信息、品味语言,并将两篇新闻比较异同。 拟定两时。 第一时,教授《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想:播放一段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阅读,初步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探究本如何将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品味具有深刻意义的语句。 第二时,教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设想:前播放组织学生看《辛德勒的名单》,了解纳粹暴行。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典型细节,探究此与一般的新闻报道有何不同。 教学重点 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 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时安排 两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过程 第一时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入新 【播放一段香港百年的视频资料】 师 香港历是我们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却遭殖民统治者蛮横地抢占,当地人民饱受残酷的压榨。百年沧桑最终换云开日见,受苦受难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推进新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现在请大家翻开本47页,齐声朗读全。 师 很不错,大家的朗读高昂激越,充满自豪感。新闻我们天天接触,同学们可否告诉我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呢? 生 强调真实,不能虚构、凭空捏造。 生 要新鲜,否则就成“旧闻”了。(学生笑) 师 说得好,同学们一下子就归纳出了新闻报道的两大特点:及时性和真实性。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 师 好,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大家一起说说看。 生 第1、2、3段…… 生 还有第、6、7、8、9段。 师 好,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 生 (抢答)背景材料。 师 大家非常聪明,回答完全正确。那么全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生 两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师 这位同学对消息的结构非常了解,报纸肯定看得不少。好,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初中学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 生 导语。 生 主体部分。 师 正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我为大家朗读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 师 导语部分告诉我们什么内容? 生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生 香港末任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 师 这些标志着什么? 生 (齐声)英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师 好,综合大家的意见,导语部分告诉我们:(幻灯显示)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师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段落,说说如何将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生 我发现作者在介绍每一种仪式后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比如第3段的港督降旗仪式,作者说“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师 (顺势引导)那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生 (受启发)用了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是最后一次。 师 (鼓励)好,继续! 生 还有第7段,7时4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 生 老师,将背景材料引入现实场景不会冲淡新闻的新鲜度吗?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