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图分类号:H319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特别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既是学生实现自身精神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各种能力得到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阅读教学的本质是精心设计并组织好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在经历对话的过程中,展开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接纳、情感的交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 导语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激发兴趣,在心理学上指的是把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一般地说学生总是缺乏耐心的,因此课堂上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应当十分讲究鲜明性和吸引力。如果教师的开场白简洁生动,引人入胜,就可以很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与文本对话。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以富有情趣的场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关注,愿意去读书,急切希望能够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从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够轻松而富有启发性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带着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一堂课有个好的开端。
如讲《晏子使楚》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维护我们的自尊乃至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跟随《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走近晏子,走近这个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这样学生就对晏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迫切的了解晏子这个人,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就更浓了。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是火花,能给学生以启迪,点燃思维之火,催人奋进。
二、自主感悟,对话交流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甘于寂寞”,就要把阅读的主动权充分地教给学生,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走进文本,教师不要越俎代庖,不要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但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圈、去批、去画。我在教学《哪吒闹海》一课时,我让学生围绕”哪吒为什么打死敖丙?后来又为什么自杀?”这些问题让学生在文中画出关键句子,在课文旁边做批注。然后让学生对话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从关键词句中理解哪吒杀死敖丙的原因:敖丙不讲道理,哪吒一再退让,敖丙仍胡作非为,掀起巨浪,淹没村庄。哪吒才杀了他。龙王为了给儿子报仇,水淹陈塘关,百姓哭爹喊娘。哪吒为了百姓不受伤害,挺身而出,勇敢自杀。学生感悟到哪吒舍己为人、敢作敢当的品格。
三、创设情景,引导对话
教师要”甘于寂寞”,但不等于完全袖手旁观,不闻不问。学生与文本对话也需要教师适时地创设学习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实现进一步对话。
1.引导想象,再现情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语文课本入选的教材,基本上都具有鲜明的形象。但语言本身是抽象的,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努力把单调的文字符号,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仿佛看到语文描写的形象,从而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将文字变成画面:勾画出事物的轮廓,涂上色彩,使画面鲜活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以杜甫的《绝句》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为例,学习这首诗时,我说:”这是一首描写景色特别鲜艳美丽的诗,我们应该仔细品味,在脑海中放映出画面。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放映出两个黄鹂、一行白鹭、一片蓝天的轮廓;给这些事物的轮廓涂上颜色,使画面鲜艳美丽;让画面动起来: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欢快地歌唱,一行白鹭自由地飞上蔚蓝的天空。
不仅是写景的文章能变成画面,在脑海中放映出来,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做。
2.精心设疑,拓展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借助语言的精妙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进入文本,进行思想、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实现进一步对话。
3.动手操作,体验感悟
教育家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烦琐的分析,不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操作、体会,加深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有所得。如在教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