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秋歌》导学案2
《秋歌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1.“秋天”是文学家偏爱的题材,让学生在课前回忆读过哪些与秋天有关的作品,准备在课上发言,谈谈文学中“秋天”的形象。
2.让学生诵读此诗,感受它在声音与视觉两个方面的特点。
二、作品讲解
1.这首诗没有渲染秋天的景象,而是捕捉了秋天里微妙的感受和印象。带领学生仔细阅读三个小节,体味三种秋天的画面,分析诗人捕捉到了哪些感觉,如“秋声”怎样划破了“内心”,“钟声”的回荡与“对往事的回忆”有什么关系,风中的“我”与“枯叶”在形象上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2.讲解此诗的音乐性。原诗是有韵的,诗人特别使用了大量的元音,表现出忧郁的情绪,为了再现这种声音的效果,译者也使用了韵母为“ang”的词汇,让学生找出这些词汇,讨论它们的情绪色彩。
3.这首诗的“分行”极有特点,每一节都是由一个长句子不断分割而成,形成一种似断实连的感觉,讨论这种分行手法,在视觉上形成了怎样的效果,又与诗歌的主题有怎样的呼应。
4.在上面“赏析指导”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说布莱克的《老虎》,是一场节奏铿锵、动作有力的舞蹈,那么这首《秋歌》类似于一支悠扬的、引人无穷遐想的音乐。”给学生介绍这种说法,让他们发表意见,谈谈怎样理解诗歌的音乐性(音乐性,一方面是指借助语言声音的优美,另一方面是指诗歌的暗示性,它像音乐一样,不用经过理智的思考,就可以直接呈现一种感觉,甚至打动人心)。
三、扩展与比较
1.这首诗主要抒写了一种孤寂、忧郁的感受,但对秋天的呈现有很多方式,课本第二单元选录了的济慈《秋颂》一诗,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两首诗在情绪、色彩、手法上的差异。
2.多用“元音”,形成一种恍惚、凄婉的效果,是此诗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诗人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也使用了相似的手法,特别是“双声叠韵”的使用。将两诗做比较,分析一下诗中的声音特点。
参考资料
一、魏尔伦及其灰色的歌(葛雷、梁栋)
魏尔伦(1844—1896)是前期象征派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生于梅慈,父亲是尉级军官,母亲是外省人。他们婚后不育,向魏尔伦姨家要了一个女儿,叫艾尔莎。13年后才生了魏尔伦,爸爸妈妈爱他如掌上明珠,视为圣母所赐的宝贝,因而取名保尔·玛丽亚·魏尔伦,以圣母的名字命名。7岁前魏尔伦和母亲随父亲过着流动的生活,7岁时父亲为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动解职,全家迁居巴黎。由于从小父母过于娇惯他,魏尔伦的脾气十分任性,在家里就像一个小王子,说一不二,有一次他父亲新买了一顶礼帽,魏尔伦拿在手里觉得很好玩,就用剪刀剪成一块一块的布片,父亲见了十分生气,但也无可奈何。魏尔伦生性聪明,在中学学习成绩很好,而且十分有文才,14岁时,他竟斗胆写了一首诗寄给当时的大诗人雨果。他在中学时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作品和各种诗集。他不只一次地读过《悲惨世界》,而且声称“这是一本伟大、优美、绝妙的好书”。
1862年魏尔伦中学毕业后进入法学院学习法律,但他的兴趣在文学上,对法律根本不感兴趣,不久弃学而去,在巴黎市政厅当小职员。他经常出入于巴那斯派诗人聚会的咖啡馆,并与巴那斯派诗人来往。
1865年他开始在《艺术》杂志上发表诗作,以后陆续有诗发表,受到当时作家和诗人们的重视。他虽以巴那斯派诗人的面貌步入诗坛,主观上追随巴那斯派,但他的气质、笔调和讲求形式、不动声色的巴那斯派诗歌的风格大异其趣。186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土星人诗章》,收入他早期诗作40首,大多数调子忧郁、低沉,但感情真挚,文笔流畅。
1867年由朋友引荐,魏尔伦结识诗人莫泰夫妇,往来间与莫泰的女儿,美丽的马蒂尔小姐相爱,莫泰赏识魏尔伦写诗的才华,同意把女儿嫁给他。
魏尔伦自幼嗜酒,他有一首诗写道:
啊!假如我饮酒那是为了醉,
而不是为饮而饮,
醉,你不知道有多得意,
醉,是给生活的一种赠礼!
醉中有忘,醉中有新天地,一醉万事了,一醉有新知。
魏尔伦一遇有不如意的事动辄一饮数杯,直到酩酊大醉方休。但自从1869年和莫泰小姐订婚后,他大有长进,他把未婚妻当做“通体辉煌”的仙人,希望能在婚后改掉自己的酗酒恶习,抛弃颓唐的情绪,振作起来,勇往直前。他为莫泰小姐写了许多优美的情诗,结集为《好歌集》,该诗集于1870年6月出版,雨果称“这是一枚炮弹里的花朵”,因为《好歌集》的出版正是普法战争期间。
在此之前,他的另一本诗集《华宴集》于1869年出版,这本薄薄的诗集进一步展示了魏尔伦的诗歌才能,每首诗都写得娇小玲珑,节律舒展,富有音乐性。诗人把客观景物和内心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出清新的意境,显示出这位未来的象征派诗人鲜明的艺术特点。
1870年魏尔伦和莫泰小姐结婚,不久,由于政治环境恶劣,他又沉湎于杯中物,而且与妻子相龃龉。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他受到鼓舞,倾心于公社的活动,做了公社的新闻处主任,公社受到镇压后,他逃往舅舅家避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