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
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代价值
1、相关定义
1.1、本文研究问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思路
1.3.1 概念界定1.3.1 概念界定 行政思想 5 行政思想是人们关于行政管理的原则、机构、内容、方式以及具体行政问题 的观点、主张和理论。1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政治与行政并未明确划分,因此, 政治思想和行政思想多有重叠,但是,用现代社会科学的视角回眸,还是可以鲜 明地看到两者的差别:”政治思想侧重于研究政治哲学、国家与法的学说和政治 理想,如天道观、天人观、历史观、人性论、圣贤论、国家和君主起源说、国体 与政体、礼与法、政治兴亡论、王道与霸道等;行政思想侧重于研究较为具体的 行政管理主张和方略,如分封与郡县、君臣行政关系、行政组织机构的完善、治 吏、用人、决策、进谏、纳谏、考课、监督、廉政、领导方略、行政法制、行政 改革措施等。”2 儒家行政思想和法家行政思想 儒家行政思想和法家行政思想,指的是在其各自的学派思想中,与行政活动 相关的方面——治国安邦之道、行政组织思想、人事行政思想、行政改革思想、 行政领导思想和行政法治思想等的总和。它们是从其各自哲学思想中提炼出的关 于管理或统治国家的理论体系。它们孕育在各自的学术思想和哲学体系之中,其 有不同的产生渊源、内涵及意义。
1.2、形、气、神的概念
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先对形、气、神哲学范畴进行考察的是庄子,其提出气为天地万物之元始, 万物皆由气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人体生命亦如此。《庄子 知北游》曰:”人之 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汉初《淮南子》曰:”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 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 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形之味。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根 据《淮南子》的认识,人体生命是形、气、神的统一,形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气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控制和主宰。三者各处其位,各行其职,缺一不可;如果 三者缺其位,乱其职,失去其和谐统一的关系,人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导致死亡。[39]道教典 籍《太平经》在汲取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形、气、神作了系统的阐述。《太平经》曰:”凡事 人神者,皆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道之生人, 本皆精气也,假相名为人。愚人不知还全其神气,故失道也。能返其神气,即终天年,或增倍者皆 高才。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常患 15 精神离散,不聚于身中,反令使随人念而游行也。形者,包养万物,故精神藏于腹中,精者,万物 中和之精。神者主生,精者主养,形者主成。此三者乃成一神器,三者法君臣民,故不可相无也。 神精有器,如鱼有水,气绝神精散,水绝鱼亡。故形体为家也,以气为舆马,精神为长吏,兴衰往 来,主理也。若无形体而无精神,若有田宅城郭而无长吏也。” 此后,道教历代各家基本上是在《淮南子》和《太平经》的基础上来对形、神、气展开进一步 的探讨。如晋代葛洪在《抱扑子内篇》中指出: 故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 民所以安其国,养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即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夫 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 [40] 南北朝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亦指出: 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 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者所托者形也,形神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 圣人重之。[41] 道经《内观经》也从各个方面揭示了人是形、气、神的统一体的特性,并对形、气、神进行了 更具体的说明。自唐朝到宋元时期,随着内丹学的进一步发展,形、气、神及其相互关系越来越受 到历代道教思想家和炼养家的重视并成为道教养生的重要理论基础。 2.1.1 形 何谓形?《周易 系辞上》谓: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42] 孔颖达注曰: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者,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 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形外以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 谓之器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质,可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谓之 器也。 [43] 宋代张载进一步解释道 “形而上”是无形体者也,故形而上者谓之道也;”形而下”是有形体者,故形而下者谓之器。无 形迹者即道也,有形迹者即器也。[44] 在此,《周易》是把有形有状的物体称之为”器”,也就是器物;而在有形有状的器物之上的那 种无形无状的存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