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虚词用法
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一) 之;例: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輮使之然也。《劝学》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宋何罪之有?《公输》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5)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用作代词: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秦王恐其破壁。(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肃曰:“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7)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8)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副词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汝其勿悲!《与妻书》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
1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汝其勿悲!
4 、其若是,孰能御之乎!
5 、其信然耶?其梦耶?
;6、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7、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8、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常见用法:
(1)连词
(2)代词
(3)副词
(4)复音虚词的构成成分
“而已”;(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 “又”、“和”或不译。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表示承接关系(顺承)。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可是” ?
(5)?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
(6)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表示修饰关系(偏正结构),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译为“着、地” 等,或不译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
表示因果关系;二、用作代词。一般代指第二人称。;(1)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如是而已。;拓展练习:;9.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掩口胡卢而笑
12.而母立于兹
1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4、 黭然而雷击之,如墙压之。(《荀子·强国》);常见用法
(一)用作连词
表示多种关系
(二)用作副词;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例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2、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3、例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4、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
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1、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3、及日中,则如盘盂。
4、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