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字地名和稻作习俗看壮族和泰族的历史文化关系.docVIP

从“那”字地名和稻作习俗看壮族和泰族的历史文化关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那”字地名和稻作习俗看壮族和泰族的历史文化关系   【摘 要】 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是自古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民族,壮语和泰语均称水田为“ 那”(na2),壮族和泰族聚居的乡村有许多带“那”“纳”(水田)字地名,构词和含义基 本相同;有相近同的稻作农业生产及加工食品词汇并自成体系;有类似的稻作生产传统仪俗 和信俗观念。特定的地名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着一定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往往为揭开民族 来源和历史文化的谜团提供重要的证据。   【关键词】“那”字地名;稻作习俗;历史文化关系   【作 者】潘其旭,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C95;H218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4-0117-007      Study 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Zhuang People   and Thai people from “Na” Place-names and Rice Customs   Pan Qixu      Abstract: Zhuang in China and Thai in Thailand, are engaged in rice cu ltivati on since ancient times. They name paddy fields as “那” or “纳” (na2). Atsom e villages inhabited by the Zhuangs and the Thais, there are many place-names wi th “那” or “纳” (paddy fields), and their word-buildings and meaning of th eword are the same. There are similar words of rice with the rice agricultural p r oduction and food processing, and they formed their own systems. There are sim ilar traditional folk rituals and beliefsabout rice production   Key words:“Na” place-names;rice cultivation customs;Zh uang people and Thai peopl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ations      中国壮族和泰国泰族,是自古从事稻作农业生产的民族,壮语和泰语均称水田为“那”(na 2),称稻、米、饭为“考”(k’au3)。〔按:壮语南部方言称“考”与泰语和老语相 一致,壮语北部方言称“糇”hou4,云南傣语称“毫”xau4。从语音结构规律来看,显 然k’au3是最古老的,hou4和xau4是“k”系和“h”系的差异。〕千百年来,在壮族 和泰族民间,都流传着“内南眉巴,内那眉考”(nai1nam4 mi2 pja1,nai1 na 2 mi2 k’au3),意即“水里有 鱼,田里有稻”的俗语,过着“饭稻羹鱼”的生活。壮人常说:“今考眉巴,考麻不都。” (kin1 k’au3 mei2 pja1,k’au3 ma1 po6 tu6。)意思是“吃饭有鱼送 ,狗饭就不够了”;泰人也有类似的说法:“”(kin1k’au3 mi2 pla1 ,k’au3 meu2 mai3 mi1。)意即“吃饭有鱼送,猫饭就没有了”。反映了他们有 着相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我们从“那”(na2)字地名、稻作生产及相关词语和信仰 习俗观念中,就可以观察到壮族和泰族在历史文化上,有如“贝侬”(p’i3n∶4) ,意即兄弟、亲戚般的蜜切关系。   壮学研究一、有许多带“那”(水田)字地名,构词和含义基本相同。   在中国广西壮族聚居地区和泰国农村许多地方,都分布有冠以“那(na2)×\ (na1)× ”的地名,即用水田名称作标记的地名,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景观。壮语和泰语的“那” 类地名的命名规律、构词方式和词源意义基本相同,其中甚至还有不少是相应相重出现的地 名,表现为同一性的文化现象。举例如下:   汉字地名壮泰语地名①   峒那to?6 na2平原+水田广阔的田野那波na2 bo5水田+泉水有泉水的田那兵na2 pi?1水田+蚂蝗有蚂蝗多的田那必na2 pit7水田+鸭子养鸭子的田那零na2 le∶?4水田+干旱缺水的旱田那派na2 p’a∶i1水田+水坝近水坝的田那曼na2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