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10课赤壁赋.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0课赤壁赋

赤壁赋 导入新课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下面,让我们步入苏轼的《赤壁赋》,领略苏轼那卓绝的雄风。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 “如”、“危”、“属”等文言实词和 “于”、“与”等文言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3.激情投入,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目标引领方向,激情点燃课堂! 预习反馈 1.优胜小组 2.优秀个人 3.存在问题 4.本节课突破重点 自主学习 请同学用3分钟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1..文中“乐——悲——喜”的变化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2.文中的主客问答有什么作用? 3.本文在写景抒情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合作探究 内容: 1.学习中遇到的疑问。 2. “质疑探究”部分题目。 要求:【激情投入,活力四射】 1.组长协调,先一对一讨论完善答案,然后小组集中讨论疑难点,注意方法、技巧的归纳总结,实现智慧整合。 2.7分钟后,老师出示“展示分工”,组长要注意根据分工情况有重点地讨论,帮助小组成员展示最佳答案。 目标:参与积极,讨论高效,争取解决个人所有疑难! 高效展示 精彩点评 总结提升 探究点一:句子翻译及赏析 1.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提示:这里的“美人”指什么? 翻译:我的内心空而惆怅,思念着我心爱的人儿啊,她却在天的那一方。 赏析:“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象征一种理想。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提示: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翻译:浩浩荡荡,像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 赏析: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使浩荡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一齐浮现在人们眼前,泛舟而游之乐深深感染着读者。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提示:此处提到曹操有什么用意? 翻译: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酌酒,横握长矛赋诗,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赏析:客人认为,即使像曹孟德那样的英雄豪杰,当年声威赫赫,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这里表达了人生短促、理想不得实现的悲伤。 总结提升 探究点二 :提炼概括 1.文章第1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探究:作者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图:秋风凉爽,徐徐吹来;江面空阔,微波荡漾;月初东山,冉冉升起;薄雾如纱,笼罩江面;水天一色,浩浩渺渺。 面对空阔、瑰奇、壮美的景色,作者心境安闲,情不自禁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并进而“扣舷而歌之”,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进入了一种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尽情地逍遥游乐。 2.请谈一谈作者“悲”从何来? 探究: ①作者望“美人”,而“美人”在天一方,壮志难酬。 ②来自“一世之雄”的曹操和“吾与子”的处境对比。 ③来自“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的对比,慨叹人生短暂。 ④来自“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与“知不可乎骤得”的对比,感叹理想与现实的反差。 3.文章从第4段开始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阐释,揭示全文主旨。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主旨的? 探究: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但从不变的角度看,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2)从“取与不取”的角度看:重点讲“取”。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总结提升 探究点三:鉴赏评价 1.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探究: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形式上,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