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平好人”毕腊英
看我腊英女,
一天到晚忙不到头。
早起迎寒霜,
晚睡斜北斗。
吃饭不讲究,
衣裳无添头。
一天里无数趟来回奔走,
每日里无数次热汗流……
这是新编现代戏曲剧本《高平好人毕腊英》里的唱词。毕腊英,女,1963年生,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人。作为一个以养猪为生的普通农家妇女,一名普通的基层共产党员,几十年来养猪、种地的同时,累计为教育事业捐资30余万元,资助优秀教师和贫困学生近千人,不张扬,不后悔,无私奉献,持之以恒,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并获得全国扶贫贡献奖、五好文明家庭奖等众多殊荣,被誉为“高平好人”。其真实事迹被改编成现代戏曲搬上舞台。
朴实无华的生命
位于太行山西南边缘的高平市,是山西省东南部的一个县级市,为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的故址所在,属晋城市管辖。太行女儿,性格纯朴、豪爽,毕腊英也不例外。
初见毕腊英,是在2011年4月13日的中午饭后。出高平市中心,一路坦荡,车行无阻,很快就到了寺庄镇伯方村村口。跟大多数高平市的村庄一样,近在眼前的首先是一个高大的村牌,旁有雕塑陪衬,颇有几分新农村的感觉。
穿过村牌就是喧闹的街道,直行不多远,右拐进入一条小巷,远远可以望见毕腊英赖以生存的养猪场,猪场旁边就是她的家。是日,伯方村赶集的日子刚过,街道两旁摆摊的小贩稀稀拉拉仍在做着买卖,刚刚从晋城市两会归来的毕腊英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就热情地为记者众人拿来当地的可口可乐“夏普赛尔”黄梨汁罐装饮料,一阵忙乎。
趁毕腊英里里外外忙碌的时候,记者粗略打量了一下这个朴实的家。普通的农家小院,看得出是近些年才盖起的,红色的砖块,敞亮的玻璃,不似当地老式的五间或三间平瓦房建筑,看起来具有一股新气象,然而,特别之处也没有,这样的建筑如今比比皆是。
客厅里,普通的茶几、沙发、组合柜、电视机一应俱全,只是略显陈旧。除此之外,最引人瞩目的是组合柜上那十几枚大大小小的奖牌,并非真金白银,却浓缩了毕腊英从二十岁左右的大姑娘到年近五十岁中年妇女的似水年华。尽管青春不再,但毕腊英无怨无悔,“又不是人家叫咱做的,是咱自己愿意做的”,落座后,毕腊英朴实爽朗的声音在客厅中回荡。
红色的上衣,是毕腊英去年花83块专门为今年到晋城开两会而买的;略显洋气的灰色靴子,是临时借来女儿的穿。“咱也不出门,穿不出好坏。”毕腊英快言快语,浑身洋溢着农家女儿气息,格外亲切。
继承遗志的决心
多年来,毕腊英一直养猪、种地,坚持捐资助学。说起养猪,“从我父亲就开始了,时间长,规模不大。我是比较胆小,我怕贷上款,遇到瘟疫不好防治,来了瘟疫挡不住,还不上国家贷款,你总不能去坑人家国家,自己哪怕少挣点,拿力气挣钱是保险,费点力气不要紧,本钱还在。”毕腊英地道的方言,如话家常,“我们是收入不大,说起来还败兴呢。”
毕腊英的父亲名叫毕生财,1992年不幸出车祸去世。“我父亲是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个农民,没有文化。”毕腊英说。
毕生财,生前是闻名当地的养猪能手,劳动模范,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女儿眼中“没有文化,好劳动”的毕生财,出生在当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好劳动”,觉得“劳动没罪”,年轻时就时常出去做小买卖,但为当时社会所不允许,结果进了牢房,“出来后要伸冤,没人给他写状子”,毕腊英说,那时候的父亲开始深深体会到有文化的重要性。
“1982年平反了。”毕腊英谈到,在一次信访中,父亲偶然听说晋城一中有个学生学习特别好,但因为家里穷上不了学,于是,父亲开始承诺要资助她念完大学。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
不久以后,这个靠养猪发家致富的“养猪能手”更是通过当地有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与山西省经济管理学院达成意向,每年资助5名贫困大学生读书,首批5年共25个。
当然,父亲的做法一度引来女儿的不解。那时的毕腊英“学习不很好”,高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和父亲一起办起了家庭养猪场。一家人辛勤劳作,经过几年的艰辛打拼,毕腊英家就成了当地的首富。家里有了钱,一家人计划把住房装修得漂亮些,再购置几件新家具,买台彩电。不过,父亲的行为却让人想不通。“咱辛苦挣来的钱,平白无故地给了别人,图个啥?”
“闺女,咱啥也不图,就图的是为国家培养一个农民大学生。”时隔多年,现在的毕腊英不仅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做法,而且这几十年来她也从不与别人比吃比喝比穿戴,“我就是跟我父亲攀比。”毕腊英的父亲毕生财生前因为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写一份状子还得多次求人。他谈不出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但深知有文化的人就是不一样。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毕腊英父女准备扩大养猪规模,打算挣更多的钱,资助更多贫困家庭学生上学之际,不幸突然降临了这个家庭。1992年2月18日下午,毕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